重庆梁平:“生态富民”激活林业“一池春水”

发布时间:2025-04-17 14:27:0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近年来,重庆市梁平区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生动实践着“点绿成金”的生态治理理念。从破解林权碎片化困局,到探索松材线虫病世界难题,从“靠山吃山”,到“生态富民”,一幅青山叠翠、产业兴旺的新画卷正在巴渝大地徐徐展开。

林权有了“身份证”青山变身“聚宝盆”

“‘林权’变现终于实现了。”近日,随着手机提示音响起,4500万元贷款资金划入重庆双桂农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账户中,该集团董事、财务总监涂小军十分激动。

“2024年底通过流转,我们取得了竹山镇大塘村、猎神村1053亩集体林地的经营权,并向银行提供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结果,申请贷款用于发展林下产业。”涂小军说。

据了解,这是重庆市首个林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应用,利用“林地经营权+生态产品价值”作为抵押品,成功向重庆银行梁平支行贷款4500万元,率先将生态资产转化为可抵押的“绿色信用证”,打破了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局面。

以前集体林地由村民分散承包,导致林地经营权分散,林权变更程序复杂,大大制约了林地流转积极性和流转规模。梁平企业的林地经营权究竟是如何得到银行认可的?

“主要是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实行‘三权分置’。”区林业局林改办负责人李启立表示,但林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办理要重新勘测林地面积,每亩根据勘测难度要收取30元至50元不等的费用,办理时间长且勘测费用高,打击了不少业主的积极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原有林权和林地流转范围图为基础,以内业工作为主,简化现场测绘、勘界等流程;减少要件,以主管部门确认的流转范围代替中介单位出具的勘界报告;以村为单位办理林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最终达到减少办证费用和缩短办证时间的目的。”李启立介绍。

在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10月,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为重庆百里竹海旅游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流转的7400余亩林地办理了全区首张林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解决了林地权属碎片化问题。林地经营权有了“身份证”,不仅让企业有了底气,也让银行有了信心。

目前,梁平累计流转集体林地35万余亩,近4万户林农成功入股梁平国家储备林项目,长期、稳定收获各项收益,激活了林业发展“一池春水”,为梁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绿色动能。

改培带里藏良方,疫木重生织锦绣

在云龙镇红旗村,苍翠松林间蜿蜒着一条醒目的改培带。“以前这片林是松材线虫病‘重灾区’,看着一棵棵松树染病枯死特别心疼。”红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飞轻抚新栽的鹅掌楸说,对马尾松纯林进行改造后,森林不仅安全了,群众还能有分红。

2012年,梁平区被确定为松材线虫病疫区,巅峰时期疫情发生面积达11.38万亩。面对严峻形势,区林业局积极探索疫情防治“被动”变“主动”的路径。

“我们对2万亩马尾松纯林进行了改培试点,划分保留带与改培带,通过高强度间伐补植珍贵树种,构建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李启立介绍。

同时,通过国家储备林建设,采用“保底租金+采伐分红+就近务工”的流转模式,构建“央企+村集体+林农”利益链接机制,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将零散的林权有效整合,并以村为单位办理18本林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为试点实施创造有利基础。

数据见证蝶变:目前,试点区域松材线虫病疫情综合防治效果达到80.52%;试点期间提供8万人次就业机会,发放劳务报酬1333万元;结合试点种植林下甜茶3400余亩,带动当地林农1562户增收,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

这场“绿色手术”不仅赢得全国松材线虫病防控现场会在此召开,更让上千户林农增收,真正实现“治病树、优生态、富口袋”三重效应。

放下柴刀执锅铲,生态饭香飘万家

4月13日,夜幕降临,竹山镇猎神村竹荪菌火锅的香气伴随着游客的笑语声传来。村民廖孝英边炒竹笋边笑道:“过去砍竹子造纸,现在炒笋子迎客,收入翻了几番!”

这场蜕变始于“壮士断腕”的改革:关停5座石膏矿,修复65个采矿“天坑”,划分林地保护红线,实施宜林地造林和封山育林、森林彩化及多样性提升等工程,培育公益林6900余亩,改造竹林6500余亩,栽种各类树木30000多株,重新恢复群山叠翠的自然面貌。

“我们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启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农村‘三变’改革。”竹山镇猎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宗寿说,通过“国企+村集体+农户”模式,引进国有资本重庆百里竹海旅游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统一流转林地7400余亩,破解林权碎片化、经营分散化的难题。

如今,猎神村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1亿元,利用集体资本发展林下种植竹荪菌130亩,引入笋竹制品、竹木制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5家,培育农村电商30余家,带动村民发展竹家乐40余家,引进餐饮、咖啡吧等商户16家,村集体经济通过林地流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产业经营等增收248万元、分红6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6万元。

从林权证上跃动的数字,到改培带中萌发的新绿,再到竹海里的袅袅炊烟。在这片热土上,深化改革的足音正与松涛竹韵共鸣,梁平用改革之笔,书写着“两山”转化的时代答卷,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的发展道路。(文/石楚园;图/屈上富)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