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女人屡遭不测,爱心团队七年帮扶
发布时间:2025-04-18 15:01:2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都期待一生远离厄运,一生平安,也的确有不少这样的幸运者,从小到大就好像生活在“蜜饯”里,不知道什么是“苦”。但是,有这样一位女人,似乎命运总在捉弄她,厄运从小到大一直伴随他,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她成为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苦命女人。
花驾(左)和陈妈(右)在摘茶、罗中华摄
这个女人名叫陈芝兰,今年75岁,家住桃江县大栗港镇朱家村。2岁时,父亲因抢救山火去世,不到30岁的母亲带着肚子里的孩子远嫁他乡,抛下她留在原地,靠着叔叔伯伯和邻里乡亲的“百家饭”长大。刚刚成年,她匆匆嫁给了本地一位农民。家里出奇的穷困,住房只有半间,衣服没有换洗的,吃的不是红薯,就是稀粥。丈夫和她生育了一个女儿和儿子,身体一直患病,去年撒手人寰。灾难接连降临。女儿13岁时,外去打工,被人拐卖到了江苏,嫁给了一个比她大10多岁、已经生育了3个儿女的男人,几十年杳无音讯,近年来才回家看望母亲。儿子又因为疾病,不到50岁时也英年早逝,留下二男一女,媳妇带着只有8个月大的小女儿离家外去打工了。这一切的变故,就好像是小说里的人间悲剧故事,那么惨不忍睹、惨不忍闻。
3岁的小孩也来了、罗中华摄
苦命的她没有向命运低头。生产队在田产承包到户时,她分到了3亩旱田,因为是“甩亩”(指土地贫瘠、产量低、面积足的田土,一般没人愿意种),离家较远,又是山坡梯田,没有水源,靠天吃饭,面积足足有5亩。她趁村上发展茶叶产业的机会,把这些田土全部种上茶叶。经过精心培育,茶园长势良好,每年的收入逐步增加,少则三五千元,多则七八千元。
但是,看着郁郁葱葱的茶园,她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茶叶的采摘和销售。因为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自己采摘有点力不从心了。
每年清明节后,是茶叶生长的旺盛期,当天刚刚采摘完,第二天一早又是满园青翠。茶叶最好的价格就是清明、谷雨前后的“芽尖”茶,一颗“芽”带一枚叶、两枚叶,俗称“一叶一芯”“二叶一芯”,叶片越少价格越贵。
从小,陈妈就掌握了乡下制作“烟熏茶”的方法技巧,她把当天采摘下来的新鲜茶叶背回家,通过炒、揉、熏等工序,做出来的茶叶又香又软,做泡茶时有一种特别的韵味。据她说,每年秋冬,她都要到山上捡很多枫球。枫球是枫树的果实,是熏制茶叶最好的原料。
一个机缘巧合,七年前,一位叫“花驾”(本名叫陈花英)的中年女人到朱家村走亲戚,听说了陈妈的情况。善良的花驾带着油和米上门看望她,那时还是春节,花驾承诺陈妈,清明节帮她采茶、销茶。
很快,清明节到了。老公开车,花驾带着几个闺蜜来到了陈妈的茶园。整整一天,她们帮陈妈把新生的第一批茶叶全部采摘回家。当天晚上,陈妈连夜制作出来,熏好以后,足足有10斤干茶。陈妈提出,只要80元一斤,花驾找人买,连带自己买,一下子就帮陈妈把茶叶销售完了。
爱心志愿者在帮陈妈采茶、罗中华摄
连续七年来,花驾都没有忘记这件事,有所变化的是,爱心采茶的团队变大了,每年出茶园的次数多了,帮忙销售的茶叶也多了。花驾建了一个“花驾爱心采茶人”的微信群,群员已经有了17人,其中有花驾所在小区东方新城的业主,有她自己的闺蜜,也有来自县婚调中心、慈孝堂、众心的志愿者,也不乏党政领导干部、政协委员。年纪最大的有70多岁的老奶奶。板溪锑矿退休职工郭家和每年都主动提供爱心车辆,到了陈妈家里,郭爹摘茶、做饭、打擂茶,样样都来。老公在电视台工作,他每年都是最称职的司机,还帮助搞宣传,发朋友圈。住在诚信小区的李妈,年纪已经60岁,但她连续四年都参与爱心团队,只要花驾有召唤,她就立即响应,多的一年去过6次。2024年,爱心采茶团去过6批次。桃江县政协委员、惠州经促会秘书长詹显姣今年清明回家扫墓后,也来到朱家村,帮陈妈采茶、买茶。
今年清明节刚过,花驾带着17人的爱心采茶团队,帮助陈妈摘了一天的茶,有人还全部购买了当天摘得的新鲜茶叶。花驾把她家里已经熏制好的几十斤茶叶带到县城,帮她销售。因为茶叶难销,花驾只得到处联系,找人销售。
爱心帮扶接连不断。今年4月12日,爱心团队来了一个成员,一位网名叫“药铺里的甘草”的网友,他自告奋勇要为陈妈做个宣传。一大早,他带着他的无人机来到了朱家村,当天晚上就推出了一期短视频,标题就叫:“花驾”引领:点亮老人被苦难尘封的生活。视频号推出后,立即有爱心人士委托他匿名心捐款。还有爱心人士主动联系花驾购买陈妈的茶叶,愿意参与爱心采茶团。
最近,天气晴好,茶叶疯长,需要及时采摘,花驾很想有更多的人加入爱心采茶团,以解陈妈燃眉之急。
陈妈的一生是不幸的,但是,她遇到了热心的一群好人,是爱心帮她驱散了生活中的阴霾,看到了人世间的美好,品尝到了生活的甘甜。(罗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