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质人才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发布会在北大经济学院举办

发布时间:2025-04-21 16:29:0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2025年4月19日, 2025新质人才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发布会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和智联招聘承办。与会嘉宾围绕“才聚新质,智汇未来”主题,探索新质人才培育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核心路径。论坛发布了《2024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该报告从人才供给、人才需求、人才吸引、人才生态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框架,全面反映了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为政府决策、产业规划和政策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济南市副市长谢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侨联原组织部副部长、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李燨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教培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朱彦鹏,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色云峰,山东省组织部副部长龚文东,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王玉跃,广州市国资委党委委员、总经济师郭黎,扬州市人社局党委委员、市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赵斌,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孙雪凌、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等政府机关、高校院所、企业等领域领导与嘉宾共计200余人参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院长许云霄主持。

张辉作为主办方代表致欢迎辞,并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谈道,“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关键理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他从生产力的基本概念切入,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本质,并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实践路径及重要原则。在谈及实现路径时,他特别强调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而实体经济是根本支撑;两者协同并进,是构建新质生产力体系的关键所在。

孙达在致辞中就新质人才队伍建设发表观点。他指出,在培养模式上要“精心”,在评价机制上要“精准”,在成长方式上要“精密”,在发展环境上要“精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同时,孙达表示,本次发布的“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是目前国内最全面、系统的衡量中国城市人才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必将为新质人才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谢堃在致辞中分享了济南市在招才引才方面的积极举措。他谈道,济南市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通过确立“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的核心理念,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构建涵盖政策引导、平台支撑、服务保障等在内的“五个一”工作体系,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才俊,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和持续动力,也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建忠围绕“区域人才培育和聚集”展开分享。他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动能、新优势、新领域、新赛道,要实现科技、教育、人才良性循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人才链引领作用。在区域人才培养和集聚战略体系方面,李建忠从资源、机会、回报率等九个维度,对不同区域进行优劣势分析,为制定人才战略提供参考。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人才学专委会理事长、北京教科院原副院长钟祖荣以“教育科技人才的协调:理论、历史、实践逻辑”作主旨发言。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均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要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改革,让教育更好地适应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需求。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国权深入探讨了领导人才的时空智慧。陈国权提出时空论三大定律,指出时空观念与资源对思维和行动效能的影响。同时,他建议领导者通过解读经典、交流学习、实践体验和反思总结等策略,提升时空思维能力,助力其在复杂环境中行稳致远。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原党委书记、唐鑛教授作题为“以‘十五五’人才战略规划为抓手赋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主旨演讲,围绕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展开深入解读。他阐述了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人力资源效能,包括确立长期价值主义、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为政企机构推动人才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许云霄重点介绍了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肩负的重要使命及研究院在人才生态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她表示,研究院即将发布的“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为衡量城市在新质人才吸引、培养、发展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4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发布环节由天津大学组织与战略管理系主任、英才教授潘静洲主持。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院长许云霄和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共同发布了《2024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

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嵇月婷对报告进行详细解读。该报告基于科学评价体系和人力资源平台大数据,对全国296个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评价。报告显示,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差异明显;高端产业带动新质人才需求增长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高端装备产业岗位占据新质产业招聘需求的三分之二以上;从综合排名上看,北京位居榜首,上海和深圳紧随其后。报告还提出了提升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为各地人才政策制定和产业布局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随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教培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朱彦鹏对报告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报告集结了智联招聘大数据和各项权威统计资料,采用科学严谨的计算方法,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的情况。它不仅揭示了城市间人才竞争力的梯度分布与内在逻辑,更从宏观层面对我国未来人才发展趋势做出了合理预测,极具科学性和前瞻性,能助力把握人才发展趋势,为人才发展提供新思路,推动人才强国建设。

在企业新质人才建设经验分享环节,元境生生(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分享了企业在新质人才建设方面的探索与经验,展示了新质人才建设在企业中激发的创新活力,并表示希望通过支持本次论坛,推动行业资源整合与创新合作。

最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亚光进行总结致辞。他指出,面对新目标和新任务,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各方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发布的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为各级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提供了决策参考。未来,各方将继续围绕新质人才发展展开深入研究与实践,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