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四维融通构建新时代清风育人体系

发布时间:2025-04-22 16:01: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延安大学以革命圣地高校的政治自觉,构建起“铸魂、凝心、润心、笃行”四维融通宣传体系,以独具特色的“红色宣传密码”书写着高校作风建设新篇章。从指尖上的“移动课堂”到浸润心灵的文化盛宴,学校宣传工作始终秉持“小故事讲透大道理”的创作理念,将纪律要求转化为师生日用不觉的行动自觉,在新时代校园里构筑起清风正气的精神高地。

铸魂:红色微宣讲让纪律教育“活”起来

当“延安时期党纪故事”遇上新媒体,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就此开启。延安大学创新打造的“红色微宣讲”,通过情景再现革命历史影像、经典文献手稿,将“延安时期党纪故事”等教育内容转化为富有网感的新媒体作品。学校先后策划推出的《传承延安精神、弘扬优良作风》《延安时期党纪教育的光辉篇章》等宣讲视频作品,用镜头搭建起百年党纪与青年穿越时空的对话场,当00后学生在评论区写下“原来纪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是先辈用热血守护的信仰”时,政治性与亲和力的“双向奔赴”悄然达成。系列党纪教育作品在全网点击量超百万次,成为师生手机里的“随身纪律课堂”,让百年党纪以可触可感的方式融入青年精神世界。

图1:红色微宣讲作品

凝心:身边人故事成为“行走的教科书”

在延安大学的宣传图谱中,最动人的素材永远源自师生身边的真实剪影。学校宣传部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原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宣传工作的血脉,用“接地气”的方式传递正能量。“红色课堂”“校史故事会”回溯校史中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师者如光”“追光筑梦延大人”系列专访定格教师伏案攻关的动人瞬间;“桃李弦歌”栏目记录学子扎根西部的青春足迹。退休老教授王继武珍存的泛黄备课教案、三十年如一日的课后答疑笔记,让“勤勉治学”的校风具象成可触摸的温度。这些源自生活的“流量密码”印证着,当群众成为宣传主角,当平凡事承载精神力量,“诚信立身”“勤勉治学”“互助友爱”等价值理念就能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

图2:参观延安大学八九十年代教案展

润心:文化浸润让清廉成为校园“隐形课程”

以文化人、以文润心是高校宣传的特色优势。漫步延安大学校园,处处可见“清廉基因”的当代表达,新建的校史陈列馆里,1943年《解放日报》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报道原稿、图片静默诉说着历史;荣获陕西好网民品牌的《岭上花正红》系列校史人物故事,让“艰苦奋斗”作风具象化为前辈身影;《延安故事》青少年有声读物,揭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干出来的、拼出来的,让延安作风叩击心灵;学校更是以艺术为媒,通过“清风校园”主题征文、书画展、摄影大赛、微视频征集等多元载体,让廉洁文化与学术诚信在笔墨光影中具象呈现。《延之有理》《廉洁,似一树花开》《莲说》等作品先后斩获全国廉洁教育优秀作品,证明以“小切口”传递“大道理”,方能让纪律教育从文件条文转化为师生心间的精神溪流。

图3:延安时期红色数据库

笃行:让清风正气成为成长“养分”

如今的延安大学正着力构建"大宣传+大思政"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筹备中的微电影《我心中的思政课》,通过延安时期与当代场景的时空交织,讲述青年的人生蜕变,在角色代入中完成了精神传承;“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中有机融入了红色历史基因,让优良作风成为可感知、可践行的成长养分;理论团队深耕“延安作风融入中央八项规定教育”课题,形成兼具实践价值与理论深度的“延安方案”,为全国高校学习教育提供示范样本。这种“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育人信念,正让清风正气成为校园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图4:场馆里的思政课

从指尖传递的红色微宣讲,到浸润无声的文化滋养,延安大学的实践印证,当宣传工作放下“说教”的架子,拾起“讲故事”的巧劲,将纪律要求转化为可感的人物、可触的场景、可共鸣的情感,就能让优良作风真正在师生心中扎根。正如党委宣传负责人所说:“每位延大人既是清风正气的聆听者,更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书写人。”在这片孕育过革命火种的土地上,延安大学正以宣传为笔,在新时代的答卷上,续写着“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生动篇章。(作者:刘小淼、张咪咪)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