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28 15:08: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是为达成农业农村现代化而设置的,有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且目标是全方位振兴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该战略的实行给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从而使高校大学生就业有了广阔空间与机遇,高校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且他们的就业观对是否愿意投身乡村振兴建设有着直接影响,然而当下大学生对乡村就业的认知和态度影响着人才向乡村流动并且对乡村振兴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就业观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因为乡村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所以大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就业平台和发展机会,但是乡村发展速度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够,这就导致城市待就业人员增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观念对其是否愿去乡村发展影响很大。
大学生就业观指的是大学生对待就业选择的态度和看法,这不仅是对就业形势的基本了解,还涉及工作意向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而积极的就业观能够让大学生正确看待乡村发展潜力,增强其服务乡村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做出对个人发展和乡村振兴均有利的选择,这种观念有利于个人职业成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积极推动作用,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以达成个人与乡村共同发展的愿景,在广袤的乡村热土上书写着青春华章。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当下非常严峻,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23年达1158万、2024年增至1179万又创新高,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就摆在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面前。并且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新特点:一方面,他们既注重个人发展,又心系国家需要;既追求职业成就感,也看重社会贡献度。另一方面,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选择更加多样化,新形态就业形势凸显出来,所以越来越多大学生开始倾向于自主创业,或者成为像网络主播、电商从业者、自由职业者这类新形态就业群体,不过这些新兴就业方式给大学生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受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环境和待遇、个人发展空间与社会需求等情况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随着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乡村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多元化平台。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下,乡村正成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沃土,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在乡村找到了事业发展的新方向。这种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相结合的就业观念,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三、优化大学生乡村就业观念的建议
促进大学生乡村就业观念优化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国家应出台更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全面支持和保障大学生到乡村就业创业,例如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等措施,这些都能降低大学生乡村就业的门槛与风险,为他们的乡村就业提供必要保障,学校也需积极宣传政策,利用讲座、宣讲会、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全方位给学生解读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最新就业扶持政策以增强乡村就业的吸引力,此外还要完善激励表彰机制,对在乡村就业创业表现优秀的大学生予以表彰奖励,树立典型榜样,从而让更多大学生明白乡村就业的价值意义。
其次,优化高校教育体系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乡村就业观念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高校应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中增添乡村振兴相关内容,并且凭借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等手段让学生深入知晓乡村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潜力,还要加深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交流合作构建更多实习实践平台,组织"三下乡"等活动,让学生有深入乡村的机会以了解乡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潜力,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能得到提升,从而能更理性地规划职业方向并做出最佳就业选择。
优化大学生乡村就业观念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进一步强化社会引导和家庭教育,国家和学校之外,社会和家庭应共同努力营造利于乡村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以提高乡村就业的吸引力,媒体报道乡村振兴成功案例可改变人们对乡村就业的旧有印象并呈现乡村发展的广阔前景,要充分发挥校友、优秀青年典型等群体的示范作用,通过经验分享、案例展示等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乡村就业的信心与热情并激发他们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家长也要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从而充分理解支持子女到乡村就业创业。
大学生就业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带来新机遇也抛出全新挑战,要达成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双重目标需依靠完善政策支持、优化教育模式、加强社会引导和家庭教育等,如此才能树立正确就业观以缓解就业压力并给乡村振兴增添活力,多方联动即国家、学校、家庭、社会都参与才能真正唤起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使青春力量源源不断注入乡村发展。(四川师范大学:刘琦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