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下好防汛“先手棋” 打好备汛“主动战”
发布时间:2025-04-30 16:29:0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汛期将至,重庆市基于今年全市“气温偏高、极端天气多发、洪旱灾害交替并存、极端灾害风险突出”的趋势预测,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按照“统、防、救”三条工作主线,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扎实推进各项汛前准备工作,为这座山水之城的平安度汛做足准备。
强化预警叫应
提升应急避险能力
作为长江流域防洪的关键节点,重庆立足复杂地形和极端天气常态化特点,着力构建“监测-预警-叫应-转移”全链条防灾体系,迭代构建分段分级分类分层预警响应机制,基于“七情”统报制度,提升各级各部门协同应对质效。持续健全“政府主导、基层组织、群众参与”避险转移工作体系,领导干部“分片包干”、基层组织“十户联防”、群测群防“有奖举报”,全面提升极端天气应对能力。
“目前,全市已建成3部X波段天气雷达并投入试运行,上线‘1+41’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在41个区县的防汛、地灾等中高风险区和人员密集场所部署1384套‘一板一眼两箱四路’片区叫应终端,设备集成‘扫码报灾’和‘一键呼救’功能,在通讯、道路、电力‘三断’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光伏储电、卫星通路建立灾区与后方联系,确保灾区干部群众能扫码报灾,一键呼救,变‘一人报灾’为‘人人报灾’,变‘一呼一应’为‘一呼百应’。”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训促防,以练备汛,各地在汛前全覆盖开展防汛知识技能培训。市防减救灾办统筹举办为期5天的2025年全市防灾减灾救灾汛前综合培训班,通过“重点业务培训+数字应用实操”的方式,强化各区县和有关部门重点责任人防汛业务技能,加快“数字应急”综合应用实战能力转化。
此外,各级各部门分别组织条块培训,各区县聚焦先期处置、转移避险等重点开展实战演练。乡镇(街道)、村社运用“转移避险作战一张图”,开展简明化演练,全域进入临战状态。其中,在綦江区赶水镇,当地政府根据镇农贸市场业态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确立了人防到家到户、预警直达基层、转移避险迅速的防汛三要点,全面覆盖汛期前后的预防、应对工作。
强化风险防范
落实落细防控措施
作为长江流域防洪的关键节点,重庆水旱灾害频率高、区域广、极端性强,防汛抗旱工作不容有丝毫懈怠。今年以来,重庆市压实各级责任链条,以“防风险”为核心,全面排查风险,闭环整改隐患,确保在遭遇极端降雨,发生超标准洪水的情况下,水涨人退、水退人回。
年初,在市政府“1号文件”(安全生产、防减救灾年度工作要点)基础上,市防减救灾委印发全市年度防减救灾70项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了防汛抗旱年度4类60项重点任务清单,并针对汛前准备工作部署了4个方面17项具体任务,并明确了全年抗地震防地灾12类36项具体工作事项清单。同时,市森防指列出全市森林草原防灭火5大类33项重点任务清单,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
各行业部门严格压实风险管控责任,落实风险清单管理、闭环管控措施。其中应急管理部门重点管控临河易涝危化企业112个、临河易涝工贸企业32个,气象部门完成4208个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预警覆盖,水利部门动态管控防洪薄弱点231处、山洪灾害危险区2682处、病险水库13座、高位山坪塘34个,规资部门动态管控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区797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15229处。
强化工程治理
提升灾害防御能力
去年以来,市防减救灾委统筹“固本强基三年行动”和冬春强基重点项目任务,聚焦水库、水电站、河道险工险段、山洪沟道、高位山坪塘、地灾隐患点等重点风险点、薄弱环节安全隐患,加快完成工程措施整治,汛前完成水毁修复、地灾工程治理等重点项目,确保平安度汛。
近日,重庆市藻渡水库大坝填筑已经达到度汛高程比原计划工期提前20天成功在汛期前构筑起防洪屏障,为全年工程建设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大坝施工现场,山壁上的指示牌清晰显示着大坝已到达340.8米的度汛高程,完成度汛高程填筑的关键节点。
据悉,重庆市汛前将全面完成150处水毁水利设施修复;231处防洪风险点、2682处山洪灾害危险区全部完成风险清单数据更新收集工作,落实“一点一策”管控措施,并依托智慧化预警平台实现风险精准监测、快速响应,持续优化洪水防御体系。
强化数字赋能
实现应急实战赋能
在构筑数字科技防线方面,重庆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的监测网络,如同敏锐的“眼耳”。目前,全市已汇聚整合气象、水文、地灾、林火等127类监测数据,接入11304个感知设备和116万路监控视频,190个森林草原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完成率94.2%),1668套灾害风险视频监控设备正加速部署,实现风险隐患全时全域监测。
迭代升级的“自然灾害防减救”综合应用如同“神经中枢”。分设“平时+急时”两版功能架构,健全“雨、旱、火、雪”四版“七情”驾驶舱和应对信息统报制度,重构“风险感知-会商研判-预警响应-叫应转移-过程督导-应急救援-救灾救助-调查评估”防减救灾8个环节业务流程,持续充实“应急百事通”手机终端应用。
应急智慧指挥体系则如同“大脑”。持续优化“数字应急·智救”应用,推进智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升级应急智救系统,进一步提升态势可视分析、信息联动响应、资源智能调配等关键能力。打通“部-市-区县-乡镇-现场”五级视频调度联动,借助多种视频终端将触角延伸至基层一线,形成空天一体、立体化调度能力。1086支救援队伍(镇街1031支)共计2.5万余人全部入库管理,基本实现市、区县、镇街三级视频调度、救援指令下达、救援先期处置、灾情态势侦察、通信网络构建等应急救援指挥调度协同能力。
“通讯是应急救援的核心环节,必须确保及时、准确、无障碍地沟通。我们构建了‘公网+专网+卫星网’应急通信网,为基层应急管理人员370MHz对讲机、北斗终端、卫星电话等单兵设备配备,确保极端‘三断’状态下的信息联通。为高风险乡镇配发555部卫星电话,每个镇街配置2部对讲机、1部移动会议终端、1台智能一体机。”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强化救援准备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近日,在江津区李市镇应急物资储备库,几名身穿制服的“送服务下基层”小分队队员正对救生艇发动机进行试车检查。这样的场景,是江津区的每个片区防汛应急拉动演练结束后的“固定动作”。而在200公里外的铜梁区也正上演着防汛力量的“硬核升级”。专业应急救援铜梁支队8个中队80人全员提级备勤,提前完成救援装备维护保养,落实临灾前置队伍和防汛物资装备到重点区域制度。
而这些,仅是重庆开展汛前“大练兵”,强化救援准备,提升防汛应急救援能力的一角。
近年来,重庆市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从预案修订、力量建设、物资保障、实战训练四个维度全面强化应急救援准备。
“我们着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装备水平,因地制宜,基于‘应对极端’的功能定位,自主研究功能、自主设定规格、自主编制参数,量身定制了一系列适合我市灾害救援需求的装备设施,新增配置7大类3.1万台(套)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各级救援队伍,特别是区县、乡镇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大幅提升。”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文/陈鑫林、图/重庆市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