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化法院:与法“童”行 守护“未”来

发布时间:2025-05-07 09:34:0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家庭幸福安宁,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人民法院坚持以“抓前端、治未病、护成长、守安全”为工作主线,秉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促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各方协同发力,用良法善治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服务“面对面”,精准解决未成年人难题

“有件事情想请法官帮忙协调,我已离异,独自抚养两名未成年子女,前妻在外省老家生活,因在本地没有亲属,能否帮忙联系前妻或者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孩子的看护问题。”

面临当事人提出的未成年子女看护难题,承办法官郑荣平立即向当地公安局、民政局、学校等反映相关情况,协调解决短期内两名孩子的监护、就学问题。同时,积极与孩子母亲取得电话联系,最终孩子母亲从外省赶来接回了孩子。孩子返校期间,德化法院还不定期开展回访工作,为孩子送去物质关怀,也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励。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德化法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与公安、检察、司法行政等部门深化协作,健全完善“政法一条龙”工作机制;与有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和团体协调合作,健全完善“社会一条龙”工作机制,共同推动形成未成年人保护的强大合力。

同时,2024年来,针对涉案家庭家长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函》497份,强化父母监护责任意识;创新心理咨询干预模式,聘任心理观护师5名,目前已发出心理观护委托函2份,在2起个案中对特殊未成年人有效开展心理干预3次。协助成功将2名困境孩子纳入低保,并与社会组织签署志愿服务,实现长期有效帮扶。

此外,为提升关爱未成年人服务工作,与多部门联合启动德化县东部片区“福蕾行动计划”,以乡镇联盟为抓手、社会力量为辅助,开展乡镇联盟模式下的山区儿童服务,累计为100余户困难未成年家庭送去温暖。

帮扶“差异化”,助力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

“未成年人及在校学生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现提出如下司法建议……”日前,德化法院向相关部门发出关于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司法建议书。

“相关部门能够根据我们提出的司法建议开展工作,从而使整体工作更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据德化法院副院长林春荣介绍,德化法院立足个案办理、聚焦具体问题,制发一系列司法建议。

从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预防犯罪作用、加强社会监管、重点关注特殊未成年群体的保护工作四方面入手,聚焦重点问题,向相关部门发出一系列司法建议,从更深层面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规范化、法治化。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紧盯新形势下未成年人的新需求。为了让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德化法院与未成年人保护各成员单位协同联动,联合下发《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和矫治教育管理办法》,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引入社会支持体系,形成“日常预防教育、观护法治教育、专门教育”的差异化教育方式,未成年保护教育工作逐步纳入专业化、差异化,有效推动形成未成年人保护的强大合力。今年来,累计帮扶罪错未成年人40余人。

“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已联合学校对20余名在校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审查并实施分类矫治,协助解决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纠纷数十起。”德化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普法“零距离”,提升未成年人法治意识

“同学们,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日前,德化县人民法院龙浔法庭庭长、龙浔中心小学法治副校长黄佳鸿走进该校,开展了一场以“预防欺凌、阳光成长”为主题的普法活动。活动中,黄佳鸿结合生动鲜活的案例,对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进行详细讲解,并利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情景模拟等方式,与学生和老师们现场互动,让师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提升安全意识。

这场讲座拉开了德化法院“防范校园欺凌”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的序幕。德化法院以“法润瓷都”宣讲团为载体,通过各类典型案例、宣讲活动,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是非观,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普法既要“走出去”,也要把广大师生“请进来”。把课堂开在法院,能够让普法教育更加生动有效。

近日,德化法院红领巾法治教育基地里坐满了第六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台上,法院干警为他们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又别开生面的法治讲座。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来到审判庭,开展模拟庭审活动,体验了一把当“法官”的感觉。

近年来,德化法院围绕未成年人保护开展主题教育近300次,有效提升了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与法“童”行,守护“未”来。德化法院正在多维构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架构,为“少年的你”撑起一片法治晴空。(德化法院:郑荣平、黄佳鸿)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