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子以行动诠释青春担当:志愿服务、学术追求与医学实践并行
发布时间:2025-05-07 09:51: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南昌大学这片孕育理想与责任的热土上,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子们正以各自的方式书写着青春篇章。他们或在烈日下为城市守护者送上清凉,或在图书馆潜心探索知识的边界,又或是在病房中践行医者仁心的誓言。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却折射出当代青年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对学术理想的坚持以及对职业精神的敬畏。
烈日下的“送水姑娘”,为城市守护者传递清凉
清晨6点,南昌市红谷滩区的街道尚未完全苏醒,身穿橙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而在他们身后,一位年轻女孩正提着装满矿泉水的箱子,快步追赶着环卫工人的身影。“阿姨,您辛苦了!喝点水休息一下吧!”清脆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寂静,这位女孩正是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2022级学生周筱蕊。
自学校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周筱蕊便自发主动参与了“夏日送清凉”志愿服务活动。每年暑假,她与校内志愿者协会的同学们穿梭于南昌市多个片区,为环卫工人、交警等户外工作者免费发放矿泉水。“第一次看到一位环卫阿姨用衣服擦汗却舍不得买水时,我心里特别难受。”周筱蕊回忆道。
在南昌持续40℃的高温天里,周筱蕊的举动感动了许多人。环卫工人张秀兰感慨:“这姑娘每次递水时都会说‘谢谢您’,听得我们心里暖乎乎的。”而周筱蕊却说:“他们才是城市的‘美容师’,我们做的微不足道。”
图为周筱蕊为环卫工人送水情形
图书馆的“微光守望者”,在文字中寻找精神原乡
与周筱蕊的热烈奔放不同,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新生刘红的日常显得安静而深邃。每天晚上,刘红都会早早地走向图书馆门前的台阶。她总会捧着一本《文心雕龙》或《中国文学史》,在等待图书馆开门的间隙沉浸于古典文学的海洋。
“高中时读《诗经》就着迷于‘青青子衿’的意境,现在终于能系统学习这些文化瑰宝了。”刘红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对《离骚》的注解、对唐宋词格律的推敲,甚至用毛笔小楷誊抄了整本《唐诗三百首》。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刘红的“苦行僧”式学习引发过同学的疑问。面对“这么拼值得吗”的询问,她微笑着展示手机里收藏的敦煌文献数字化工程新闻:“你看,那些修复师用几十年守护残卷,我们这代人更该接好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图为刘红自习情形
病房里的“白大褂学徒”,在生命课堂中读懂医者仁心
如果说周筱蕊和刘红分别诠释了社会责任与学术追求,那么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四学生葛鑫怡的故事,则展现了医学生对职业精神的早期觉醒。每周晨会结束后,这个戴着圆框眼镜的女生总会准时出现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病房。
图为葛鑫怡查房情形
“第一次独立问诊时,我紧张得把听诊器拿反了。”葛鑫怡笑着回忆初入病房的窘态。但在带教老师王主任的指导下,她逐渐学会如何从咳嗽声辨别病情、如何用方言与老年患者沟通。“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人文关怀。”葛鑫怡在实习日记中写道。
多元育人理念下的青春群像
三位学子的故事,恰是南昌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育人理念的生动注脚。校负责人说“我们鼓励学生在服务社会中锤炼品格,在学术深耕中追求卓越,在专业实践中培育情怀。周筱蕊、刘红、葛鑫怡的选择,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精神气象。”
微光中抱着古籍静读的剪影,烈日下追着环卫车奔跑的背影,白大褂下稚嫩却坚定的身影——三个年轻人以截然不同的姿态丈量着青春的意义。刘红在泛黄书页间寻觅文明的脉络,指尖抚过千年文字的温度;周筱蕊用一瓶瓶矿泉水串联起城市的感恩链,汗水滴落处绽放善意的涟漪;葛鑫怡在消毒水气息中读懂生命的重量,听诊器两端连着医者的初心与患者的期盼。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淬炼出理想主义最本真的模样:有人守护文化薪火,有人浇筑城市温度,有人托举生命希望。当三种不同的青春轨迹在南昌大学的星空下交汇,照亮的是当代青年对“何以青春”的深邃回答。
(供稿人: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周筱蕊、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刘红、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葛鑫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