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原野的异构诗行:三位解题者的破界叙事

发布时间:2025-05-07 14:50: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南昌大学求学的时光长卷中,不同学院的青年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青春的意义。药学院曾钰晶、际銮书院新材料与技术实验班宋筱涵、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李选欣,三位学子虽身处不同专业领域,却以独特的视角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

试管里的青春

凌晨三点的实验室,移液枪的弹簧在指尖发出清脆的咔嗒声。药学院曾钰晶数着离心管里渐次绽放的蓝色结晶,突然意识到这些精密仪器早已不再是冰冷的金属,而是丈量青春的另一种温度计。

记得初入实验室时,曾钰晶总被那些拉丁文命名的化合物吓得手足无措。在层析柱前手抖洒落的硅胶,培养箱里意外染菌的细胞,还有那支因计算错误在旋转蒸发仪里沸腾殆尽的萃取液——每个失误都在离心机高速旋转的嗡鸣中,将书本知识沉淀成肌肉记忆。

在解剖课触摸过泛着福尔马林光泽的脏器,在社区义诊看见老奶奶颤抖着拆开降压药铝箔,在深夜图书馆与《药典》泛黄的纸页对谈。当有机化学的碳链在脑海中自动组装成药物分子式,那些曾经抽象的羟基与苯环,忽然都成了治病救人的密码本。

药架上的玻璃瓶折射着晨光,曾钰晶想青春或许就是这般透明的质地——既要像缓冲液包容所有酸碱激荡,又要如色谱纸析出纯粹的理想。在电子天平摇晃的红色数字间,在western blot显影的条带里,她正把二十岁的光阴萃取成最精准的剂量。

绿色发展路上的探索者

当X射线衍射仪的光束第一次穿透钙钛矿晶体时,宋筱涵仿佛看见了青春被解构成无数个埃米量级的可能。作为际銮书院新功能材料与技术实验班的大一学生,宋筱涵的十八岁沉浸在手套箱前,在SEM图像与XRD衍射图谱的交错中,逐渐懂得:青春不是预设的晶体结构,而是一场需要不断超越过往认知的实验。

初入实验室的那个秋夜,宋筱涵攥着《仪器分析》在实验室外徘徊。师兄师姐谈论着“溅射速率”“载流子迁移率”的专业术语,如同加密的电码。第一次制备完整器件时,手中的美工刀并不完全听他使唤,一不留神刀片就多削了不到一毫米,但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失误却使得前期几个小时的努力付诸东流。他收拾着自己的试剂和废片,长期的手套箱中的操作使他双臂酸胀无比。而正是这些一次又一次的失误教会他比教科书更珍贵的一课:在材料科学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废料,只有尚未发现的应用场景。

有人问大一就泡实验室是否太早,宋筱涵却庆幸在十八岁遇见了这些“不完美”的样本。当同龄人在社交媒体记录樱花与奶茶时,他的相册存满了伏安特性曲线及扫描隧道显微镜成像。它们记录着某个通宵后看到的历经磨难制备出来的器件的优异的光电转换效率,也见证着从“追求完美数据”到“拥抱可控缺陷”的心态嬗变。他的青春信条简单而笃定:"在科学边界处拓荒,失败本身就是答案。"

甲骨文里的时光摆渡人

当清晨六点的阳光斜照进古籍特藏室时,青铜器铭文拓片上的饕餮纹正在我的掌心苏醒。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大二学生,我的青春蜷缩在《甲骨文合集》泛黄的册页间,在字形嬗变的褶皱里,触摸着跨越三千六百年的文化胎动。

那个改变李选欣学术轨迹的深秋,正伏案校勘《说文解字注》不同版本的我,突然在某页边角发现清代学者用朱砂批注的“斗”字——甲骨文里它原是两柄戈戟相交,到小篆却化作星斗参商。这个发现像一粒火种,点燃了她对汉字形体流变的痴迷。有人笑我像活在时光夹缝里的修补匠,但当我用三个月梳理出“涉”字从双足渡水到抽象符号的十七种变体时,突然读懂《文心雕龙》里“心生而言立”的深意——每个笔画的转折里,都蜷缩着先民观天察地的瞳孔。

李选欣的书桌摆着自制日晷,晷针影子随《广韵》音系流转。有人说研究死文字是刻舟求剑,她却觉得恰似《淮南子》中的“夜行烛”——当我们用数字技术重新擦亮这些文化火种时,照亮的不只是历史的暗河,更是被快餐文化遮蔽的认知光谱。忽然懂得导师那句“守正出奇”的分量:真正的传承,不是拓印时光的标本,而是让文化DNA在当代语境中完成新的转录。那些在古籍库房与数字实验室之间往返的昼夜,那些被墨香与代码共同浸润的青春,正将文明的星图,刻写进下一个千年的晨昏线。

三位学子的青春叙事虽无交集,却共同折射出当代青年的精神光谱——在药学的科学体系里探寻生命答案,在材料科学的微观世界里突破认知边界,在语言文字的历史长河中打捞文明基因。“青春本就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在各自选择的道路上成为解题者。”他们的故事仍在续写,而关于理想、坚持与突破的主题,永远鲜活。

(供稿人:南昌大学药学院曾钰晶、南昌大学际銮书院新材料与技术实验班宋筱涵、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 李选欣)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