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语言类高校跨学科青年人才培养的破局之路
发布时间:2025-05-08 15:03: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翻译”“AI写作”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语言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北京语言类高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数智化”为抓手,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积极探索“外语 +技术”“专业 +产业”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代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培育提供新范式。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数智化课程体系。“语言学科必须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才能避免被 AI替代。”例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组建人工智能与语言科学学院,实施了人工智能+语言的复合型前沿人才培养机制,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模块融入外语教学,以适应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同时建立“顶会成果转化机制”,定期将国际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确保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同步迭代。在课程设计上,高校依托“人工智能 + X”“语言服务 +产业”等模式,开发了一批跨学科实践项目。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将国际组织实习、跨境语言服务、多语种舆情分析等实战场景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多元平台和丰富的国际项目,提升技术应用与跨领域能力协作。此外,北京多所语言类高校实施了“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外语类专业与非外语类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均内嵌有复语复合课程,学生修满相应学分后,可申请授予相关专业的双学位。
深化产教融合,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为破解传统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北京市多所语言类高校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头部科技企业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校企联合建设语言服务产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共同开发智能翻译系统、跨文化数据库等项目。某高校外国语学院与科大讯飞合作成立的“智能语言服务联合实验室”,近三年累计孵化多个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多语种会议辅助系统已应用于国际高端论坛。“智能技术正在教育重塑主体关系。”有关高校一位教师表示,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AI技术则承担起个性化教学辅导、学习数据分析等职能。部分高校试点“双导师制”,由企业工程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跨学科课题,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
强化需求导向,完善人才培养生态。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要推动文科与理工科交叉融合。北京语言类高校依托就业大数据平台,动态分析外语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反馈机制。部分高校通过人工智能实时采集企业岗位需求数据,开发职业能力画像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就业率同比显著提升。值得关注的是,多所高校正探索“OBE(成果导向教育)+”改革模式,将国际组织人才认证标准、行业技术认证体系融入培养方案。如北京一所外国语学院与商务部国际贸易学会合作开设“国际商务谈判微专业”,学生结业后可获得该学会颁发的岗位能力证书,实现“学业—就业—职业”无缝衔接。业内人士指出,在建设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语言类高校的转型实践具有示范意义。通过数智技术赋能、产教深度融合、需求精准对接的三维改革,正为破解传统文科转型难题、培育“精外语、懂技术、通领域”的复合型青年人才提供创新方案。
(王新玲,博士,讲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