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子多维绽放:光影记录艺术、实验室解码生命、病房践行仁心

发布时间:2025-05-08 16:30: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在南昌大学这座百年学府的滋养下,一群青年学子正以多元的姿态在探索青春的无限可能。他们或是用镜头定格世界艺术的璀璨瞬间,或是在实验室中破解基因密码的奥秘,又或是在病床旁以仁心温暖患者。这些看似迥异的选择,共同勾勒出了当代青年对热爱、责任与理想的深刻诠释。

青春足迹丈量基层温度,镜头笔尖镌刻新闻担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校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一线实操能力,于校外参加实习实践活动。2024年暑假,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孙璟坤来到家乡当地的融媒体中心进行实习。

实习期间,她跟随老师深入一线采写,焊材厂的生产车间、菜市场的烟火角落、退役军人招聘会的服务现场、社区的民生议事厅、工地的建设一线、歌舞活动的舞台下……处处有她的身影。烈日炎炎下,她奔走于尘土飞扬的工地,采访当地的发展故事;光影交错中,她穿梭于台前幕后,用镜头定格精彩瞬间。

谈及实习感悟,她表示,基层采访中的每一次沟通、每一次拍摄、每一次改稿,都是难得的成长养分。“晒黑的皮肤、浸透汗水的衣裳,都是成长的印记。当看到自己撰写的稿件、拍摄的照片登上报纸,我真切感受到了新闻工作的价值与分量。”

图为孙璟坤摄影情形

实验室里的“好奇星人”,在显微镜下探索基因奥秘

晚上9点,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楼渐渐安静下来,但有一个教室的灯还亮着。生物技术专业大二学生黄奕正戴着护目镜,小心翼翼地把一片水稻叶片放在显微镜下——这是她加入实验小组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研究怎么让水稻既少生病又能高产。

“以前总觉得基因编辑特别遥远,现在自己动手做才发现像在解生命密码!”黄奕说着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实验步骤,还画了好多Q版基因链和小水稻。虽然才大二,但她已经是实验室的“常驻选手”,经常跟着学长学姐学习怎么提取DNA、分析数据。

这个总背着卡通书包穿梭实验室的姑娘,最近多了个新爱好:给社区小朋友讲基因故事。她把自己画的“基因积木”漫画印成小册子,周末在儿童图书馆教孩子们用橡皮泥拼DNA模型。“有个小男孩说他长大后要‘给西瓜装防虫基因’,当时就觉得科学真酷!”黄奕眼睛亮晶晶地说。她现在又准备和同学一同策划“实验室开放日”,想让更多同龄人知道:那些课本上的知识,真的能在试管里开出花来。

听诊器里的“生命译者”,践行医学临床使命

“奶奶,听诊器有点凉,我用手捂捂再听哦。”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大四学生欧阳浩欣把听诊器揣在口袋里暖了会儿,才轻轻放在呼吸科病房张奶奶的胸口。这是她自创的“温暖听诊三步法”:先把听诊头捂在手心20秒,检查时同步讲解仪器原理,最后送患者一只写着健康贴士的纸鹤。这个经常跟老师查房的女生,总在见习时带着些“小发明”:白大褂口袋里塞着卡通贴纸,还会用彩笔画“吃药时间表”。

记得第一次进病房时,欧阳浩欣闹过笑话。给老爷爷量血压时,她紧张得忘了绑袖带的方向,急得满头汗。带教老师没批评她,反而教了个绝招:“下次先帮爷爷挽袖子,边聊天边检查。”

“有次我把‘每日三次’翻译成‘恰完早饭、午饭、夜饭就吃药’,护士长夸我‘翻译得接地气’呢!”欧阳浩欣挠着头笑,白大褂上的皮卡丘徽章闪闪发亮,她说“我现在才大四,要学的还有很多,但至少今天能让一位奶奶少害怕一点听诊器,就特别开心。”

以“大平台+小个体”培育时代新人

这三位学子的成长轨迹,正映射出南昌大学“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育人生态。

舞台上的光影渐熄,实验室的仪器低鸣,病房的走廊重归宁静——这三个年轻人一直在奔赴热爱的路上。或许正如黄奕在实验室墙上的留言:“青春不是某个标准答案,而是在探索中不断发现自己能为世界创造什么。”这也许就是当代青年对“何以成才”的最好诠释。

(供稿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孙璟坤、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黄奕、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卓越临床)欧阳浩欣)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