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农商银行核心系统全面上云,以“金融中国芯”筑牢科技强国底座

发布时间:2025-05-09 16:04:25 | 来源:新华财经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作为扎根深圳70多年的本土银行,深圳农商银行与深圳的创新基因一脉相承,将“科技兴行”作为治行方略并不断自我进化,实现金融与科技的相融共生。

4月5日,深圳农商银行“云+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分布式数据库”三代核心系统项目群全面投产上线。这个承载着3450万个账户、2550万个客户数据的“数字心脏”,采用了全栈国产化技术架构,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金融科技自主创新带来了“深圳样本”。

战略突围:从“卡脖子”到“中国芯”的蜕变

2020年,深圳农商银行推出了采用敏捷交付模式、云平台和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的新版手机银行;2021年,该行开启数字化转型序幕,在核心业务、渠道服务、风险管理以及基建设施等领域实现了提质增效;2022年,该行第三代核心系统项目开启建设。

据深圳农商银行分管科技的副行长罗强介绍,深圳农商银行三代核心项目采取了“高性能、高可用、高可控”的建设理念:运用云平台、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等科技能力,实现系统高性能;通过分布式数据库支持同城双活,实现高可用;使用国产化的技术产品,逐步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规避软硬件供应链风险,实现高可控。

“经过调研、论证和反复推演验证,最终确定选择‘云+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分布式数据库’一步到位的技术路线,并将建设范围锚定在核心交易、柜面、企业总线和总账上。”罗强说。

实践证明,深圳农商银行三代核心系统不仅实现了“两地三中心”分布式云架构的自主运维,还在2023年“海葵”特大暴雨中经受住了考验:机房供电系统进水后10分钟即完成核心系统切换,19分钟完成数据库和关键业务应用的数据中心站点级切换,保障了次日网点正常营业。这场危机验证了国产技术的可靠性,也加速了“金融中国芯”的落地进程。

技术攻坚:三阶段迭代重构“数字心脏”

在金融行业加速数字化变革的当下,信创成为了推动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如何在确保正常业务平稳运行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核心系统改造,是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

据了解,深圳农商银行三代核心系统建设涉及739个产品、2550万个客户、3450万个账户,关联152个业务系统,934个柜面交易,2751个服务接口,项目整体复杂程度较高。深圳农商银行沿用以往敏捷开发理念,按照“分散风险、迭代推进”的思路,采用了“三阶段迭代”策略,第一阶段主要聚焦于实现“云+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分布式数据库”的基础服务设施;第二、三阶段陆续实现业务系统应用的逐步切换平移,大幅降低了一次性切换带来的业务连续性风险。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深圳农商银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科学路径,确保实施质量。该行副行长罗强表示,因项目涉及核心系统更换及150多个外围系统的适配性改造,关系的客户数量和账户数量均超千万级,每一处改动发生的时机均需严密规划、事件的先后顺序也需要厘清。对此,项目组不仅针对项目管理绘制了蓝图,并规划了8轮标准UAT测试和2轮回归测试,重点就客户、产品、凭证、账户、核算、风险管理、数据迁移等全生命周期进行深入测试,完成共计超百万个案例演练,以科学路径规划夯实了系统质量。

效能跃升:开启金融服务新范式

深圳农商银行三代核心系统的全面建成,标志着该行科技自主可控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分布式架构奠定的技术底座之上,深圳农商银行构建起行业领先的实时数据治理与分发体系,通过统一数据字典与AI能力预置,成功将日均上千万笔交易数据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资产。这一突破不仅为客户画像、精准营销、智能风控等场景提供底层支撑,同时为智能问答、报告自动化等AI应用奠定基础。

该行以“客户旅程”为设计原点重构三代核心系统的业务流程,代收付业务处理效率提升15倍,而部分柜面业务流程也进行了极大的简化。如系统升级后,将过往柜台上摆满的人脸识别仪、扫描仪、客户签字设备等机具进行了“七合一”,客户到该行办理相对复杂业务时可实现“一机搞定”;业务流程则实现了“一次办结”,客户只需一次资料提供、一次识别、一次签名和一次打印即可完成所有业务办理,有效提升了服务体验。

同时,该行依托分布式微服务架构,打造了“预制积木”式产品工厂,大大压缩了复杂金融产品的上线周期,并形成“需求提出-产品上线-效果反馈”的闭环机制,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在筑牢安全屏障方面,该行将新核心系统与反洗钱系统进一步融合,极大地提升了风控策略调度的灵活性和响应速率,为精准拦截洗钱和电诈异常交易的机制优化注入新动能,对筑牢金融安全防线、保护客户资产具有重要意义。

罗强表示,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是对银行战略定力和底层实力的考验。下一步,深圳农商银行将持续推进数智化运营,并逐步布局AI赋能业务场景,充分发挥金融科技支撑、保障作用,赋能银行业务高质量发展。(卫韦华)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