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发展机遇、现实隐忧与实践进路
发布时间:2025-05-12 16:06: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也在这一进程中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数智技术结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但也带来了师生关系疏离、教学互动机械化等挑战。本文将探讨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机遇
数智技术为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它突破了传统思政课堂中师生互动模式的局限。过去,思政课多由教师主导,互动性较差,学生参与感不强。而数智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移动终端、智慧课堂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提供了一个多元互动的平台。在虚拟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的互动由单向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多向的交流。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表达观点,甚至通过虚拟环境进行情境模拟,增强了自主参与感和表达能力。同时,数智技术的实时数据分析功能帮助教师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课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数智技术还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供给能力。随着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思政教育面临精准化和个性化教学的挑战。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学生行为监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形成个性化的“数字画像”,从而精准识别每个学生的需求,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技术还能在课后推送定制化学习内容,形成“教学—反馈—巩固”的闭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数智技术使得教学评价不再仅依赖传统的考试成绩,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提升了教学质量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数智技术还为思政课的叙事方式带来了创新。传统的思政教育多依赖文本和讲授,而数智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表现方式更加多元。通过图像、音频、虚拟现实等技术,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动态展示,增强了课程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直观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还能进行历史场景中的道德判断与思维训练,拓展了思维空间,使课堂更加生动、丰富。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现实隐忧
尽管数智技术为思政课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隐忧。首先,技术的介入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的疏离。传统思政课堂中,教师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建立情感联系。但在虚拟课堂中,师生互动变得更加机械和程序化,可能削弱情感传递与共鸣,影响教育效果。屏幕教学限制了非语言信息的传递,如眼神、肢体语言等,这可能会影响信任建立,最终弱化教育效果。
此外,数智技术虽拓展了互动形式,但也可能导致互动的机械化。虚拟课堂中的互动往往受技术的规范和监控,变得程式化,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去中心化的环境中可能感到疏远,甚至回避互动。虽然技术拓宽了互动方式,但这种规范化互动模式使得传统的师生互动氛围和沟通质量下降,影响课堂的实际效果。
数智技术的应用还可能制约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个性化教学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但也可能导致自控力不足,甚至逃避学习,影响教育的深度和效果。技术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可能缺乏人文关怀和温度,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能过于理性,缺少情感共鸣,限制了思政教育的深度。此外,过度依赖技术还可能使教育目标发生偏移,削弱育人功能。
最后,数智技术的应用可能引发一些技术实践的迷思。技术背后的算法问题、数据隐私泄露等问题,可能对学生思想产生不良影响。由于技术系统的兼容性差、数据标准不一等问题,教学资源的整合面临较大挑战。此外,数字鸿沟问题可能导致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生在接受数智化思政教育时,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这些问题需要在技术应用中引起足够重视,避免造成不公平和隐性影响。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面对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数智化转型成为关键。首先,构建数智化高校思政课的新型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数智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讲授-接受”模式,推动了平等对话型、主动参与型与教师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反馈,形成更加个性化的互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感。同时,通过情感设计和人文关怀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打造更加温暖、富有深度的教学氛围。
推进数智化高校思政课的理念引导也是实现思政课转型的关键。通过政策支持、资源共享与校际合作,推动“数智技术+高校思政课”理念的广泛应用,提升课程效能与时代适应力。教育者需要注重师生技术素养的提升,避免过度依赖技术,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此外,构建数智化的“三全育人”机制和多主体协同育人体系,是推动数智化思政教育转型的重要路径。在全员育人方面,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合力;在全程育人方面,依托技术手段,精准刻画学生个体及群体的数字画像,实现对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指导;在全方位育人方面,打破时空限制,形成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全覆盖式教育网络。
最后,推动高校思政课方法的数智变革。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建模,提升教师的教育施策与课程教学质量。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融合多元评价方式,增强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反馈效能。在此过程中,必须警惕过度依赖技术的倾向,避免将教育简化为技术手段的使用,确保教育创新始终保持方向性、平衡性与稳定性。(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