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数字技术视域下的德育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12 16:06: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德育作为社会价值秩序的重要体现,不仅塑造着共同体的道德结构,也标志着社会运行的良性与可持续。在前现代社会,德育以群体利益为核心,强调等级秩序与规范传承,旨在通过道德规范实现社会的稳定与传续。进入现代社会,个体意识的觉醒推动德育转向强调个体的自律、自由与自主性,注重价值观的内在认同与道德行为的自我规范。个体在这一转变中,不仅需要完成人格的自我塑造与精神升华,更需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实现自致角色的适应与转换。在数字化技术日益渗透社会治理与日常生活的当下,传统德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构压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正在重塑道德教育的传播方式、学习形态与评估机制,从单向灌输走向多元交互,从静态教材走向沉浸体验。与此同时,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风险与异化倾向也为德育发展设下警示。如何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使德育系统实现价值坚守、路径更新与方法创新,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命题。

技术形塑德育动力源的深度解析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德育的空间与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显著转变。以人工智能、云计算与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壁垒,推动德育从线下课堂走向线上平台,实现全天候、个性化、分层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自身成长阶段与认知能力,灵活选择德育资源,提升了德育的可达性与针对性。数字技术使得德育内容以图文、视频、交互程序等多种形式呈现,增强了德育的感知力与实践性,也进一步扩展了教学情境的边界。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促进了德育资源的云端化、数据化、智能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智能推荐系统,德育内容的调取效率显著提升,教育资源能够实现跨区域共享,解决优质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在这一基础上,学校可与外部组织合作,开展跨学科、跨平台的德育实践活动,促进德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的高度融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公共精神。然而,技术手段的引入必须建立在明确的价值引领之上。德育的本质在于价值观的塑造与道德判断的训练,技术仅为其服务工具,而非价值本身。面对庞杂的信息流与复杂的传播环境,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通过内容把关机制、算法推荐调控与道德风险评估机制,避免价值导向的偏移与认知异化。在技术赋能的同时,还需警惕学生因信息过载而失去判断力,提升其信息素养与道德自律能力,推动德育由外在规训向内在认同转化。

德育创新亦需构建开放协同的育人体系。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应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动态沟通平台,实现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内容的一体化与反馈的实时化。通过技术嵌入实现多元力量协同育人,既可丰富德育内容,又能增强德育实践的生活感与现实性,从而提高整体德育质量与育人实效。

技术与德育相互建构的逻辑剖析

技术与德育的融合,并非单向度的工具使用,而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生成深度嵌套的双向互动关系。技术推动了德育理论的发展与方法的重构,同时也在德育实践中形成了新的价值语境与行为逻辑。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仅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还创造了多模态、情境化的教育场景,使信息传播与认知建构成为德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技术嵌入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可用于学生德育状况的动态评估,通过算法监测行为表现与价值倾向,及时反馈教学策略,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精准干预。社交媒体拓展了师生互动渠道,增强教育过程的共情效应与表达空间。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体验技术则模拟真实道德困境,使学生在虚拟情境中进行价值选择与行为演练,有助于道德认知的具体化与道德判断的内化。随着技术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与价值观变迁,德育的内容体系也需适时更新。网络伦理、人工智能道德、数字身份安全等新议题不断涌现,亟需纳入德育范畴,构建面向未来的道德认知框架。此外,学生在技术环境中的心理行为特征也在发生变化,德育不仅要关注其价值取向,更应回应其情感表达、认同建构与社群关系的变化趋势。

技术与德育的互动融合虽拓展了育人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一定张力。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复杂技术在优化教学的同时,可能引发价值中立倾向、信息操控风险与教育伦理危机。因此,德育发展应警惕“技术决定论”,重视技术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通过跨学科融合与系统思维,构建多维度的教育生态。技术应是德育的“加速器”而非“接管者”,教育系统需通过制度设计、价值引领与治理创新实现德育系统的自我进化。

德育在技术重塑下的未来发展前瞻

面向未来,数字技术将持续重构德育理念、目标与路径。德育理念正从传统灌输式逐步过渡到体验互动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能力。技术赋能为学生创造复杂、多元的道德体验场景,在实践中引导其实现道德认知的深化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德育目标也在拓展,从强调社会规范的遵守,转向涵盖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与批判思维等综合能力,注重学生在复杂社会中自我定位与价值选择的能力。

德育实施路径亦将借助智能化平台不断优化。平台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对学生思想状态的动态掌握与智能干预,形成因材施教的精准德育体系。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引入则打破教育时空的单一维度,营造更加多维度、沉浸式、游戏化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在“真实—虚拟”融合空间中自然生成道德认知与情感共鸣。

在德育评估方面,数字技术引导评估模式由静态向动态、由主观向客观的转型。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技术使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的显性与隐性行为得以识别,推动德育反馈机制从表层行为描述迈向深层价值判断。未来的德育评估将更加全面、系统与科学,既关注个体差异,也促进区域间德育协同发展与教育公平。(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付婷)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