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沉默课堂”:大学生“隐形逃课”的心理诱因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5-05-13 18:10: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课堂也出现了一种“人在心不在”的怪象——学生虽按时到课,但前排就坐率、抬头率、注意力却被手机、游戏、社交软件所“诱惑”,形成了“隐形逃课”现象。这种现象深刻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社交模式、职业规划以及心理健康,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心理状态及课堂互动模式等深层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隐形课堂”的心理诱因分析,探索破解“沉默课堂”的对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

一、现象剖析:何为“隐形逃课”?

1、“隐形逃课”的现状

过去,逃课行为多为“显性”——学生不请假、早退、托人打卡等不到课堂的显形逃课;而今,更多学生选择“隐形逃课”——身体在场,但出现刷视频、网购、打游戏、发呆睡觉、听音乐看小说、与朋友聊天等精神游离的隐形逃课。

已有研究显示,89%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隐性逃课,表现为学习导向的理性逃课和娱乐导向的惰性逃课;隐性逃课率上,其他课程多余专业课,大班授课多余小班授课。另外理性逃课率上,三、四年级学生高于一、二年级,班干部理性隐性逃课率大于非班干部同学,上午、下午、晚上第一节课是隐性逃课高发的时间点(王静涛,2018)。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21年中国大学生学习行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约65%的大学生承认曾在课堂上“人在心不在”,主要原因是课程枯燥、手机干扰或自学效率更高。

2、“隐形逃课”的危害

首先,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隐形逃课是大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不自律生活状态、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突出反映,十分不利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得,更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隐形逃课也极易造成学生考试挂科、留级、延迟毕业、退学等严重后果,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生活态度和心理状况。

其次,会影响教师教学热情和教学质量。隐形逃课会让教师教学陷入“自说自话”单向授课的困境,教学得不到及时回应和反馈,给教师教学热情带来巨大的伤害,给教学质量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对学风、教风、校风都十分不利,这种隐蔽危害如不及时遏制,危害十分严重。

最后,会影响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和渴望。隐形逃课是多元社会与高校统一管理间的张力以及大学学习无用论和信任危机的产物,隐形逃课行为极易造成大学生习惯于手机依赖、游戏成瘾,走向社会极易出现“生活躺平摆烂,工作懒散无能”的状况,这将严重影响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对人才的渴求。

二、心理诱因:为何选择“隐形逃课”?

1、缺乏内在动机。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当学生感到学习缺乏自主性、胜任感或关联性时,学习动机会降低。部分大学生认为通识课、公共课、选修课等某些课程“水”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认为学习内容无用或与自身目标无关,所学知识对未来就业帮助不大等,因此选择“隐形逃课”。

2、即时满足偏好。时间贴现理论认为,人类大脑更倾向于选择短期奖励,而非长期收益。因此,学生更倾向于刷手机、聊天、打游戏等能带来即时快乐的行为,而非专注听课的长期收益行为,即使知道认真听课重要,但手机的诱惑更容易让大学生迷失自我。

3、逃避压力与焦虑。应对策略理论指出,部分学生采用“逃避型应对”来暂时回避学业压力,而非直面问题。部分学生因学习压力大、听不懂、课程难度高、害怕课堂互动,而选择“放空”或做其他事情,避免挫败感,选择“人在心不在”来缓解焦虑。

4、从众心理作祟。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模仿群体行为或参照同伴行为以获取归属感。部分学生如果周围同学都在玩手机或开小差,个体更容易跟随类似行为。在“课堂抬头率”“前排就座率”较低的课堂,即使原本想听课的学生也可能被环境影响,加入“隐形逃课”行列。

5.注意力分散。认知负荷理论指出,当大脑接收过多枯燥的信息时,会本能地寻求“认知休息”。现代大学生面临信息过载,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长时间听课容易导致疲劳,学生转而通过手机娱乐“调节”注意力。

6.自我效能感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在某门课上能力不足,会降低参与度。即学生认为自己“听不懂”或“学不会”,因此放弃努力。如某些外语、数学学科,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因畏难情绪而选择“隐形逃课”。

通过对大学生“隐形逃课”现象的心理诱因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学习认知、学习情绪、学习意志力、学习行为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探索有效干预策略是提升大学生学习效果,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

三、干预策略:如何唤醒“沉默课堂”?

1、从学生层面讲,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的“青春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要坚定政治信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以“自找苦吃”的精神锤炼自己,在学中干、干中学,真正练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硬核本领,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2、从学校层面讲,高校要加强课堂教学流程管理,优化课程设置,规范课堂活动,实现改善教学品质、提升课堂实效的总体目标,要制定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设计教学过程,重构课堂互动,从“单向传授”到“多维对话”,要加重教学过程考核的比重,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总之,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沉默课堂”并非无解之题。它提醒我们:比“到课率”更重要的是“思维到场率”。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教师从“知识权威”转型为“学习引导者”,需要学校构建更具弹性的教学评价体系,更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如何让课堂重新成为思想碰撞、心灵对话的场所。

(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胡敏辉,2024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舜文化在青少年自我认同中的作用及提升路径研究(XJK24CXL002)阶段性成果)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