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政工队伍建设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5-05-13 18:10: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根铸魂的历史使命。中小学思政教育传统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学生群体多元化的认知结构与价值诉求。在此背景下,推动政工队伍建设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成为破解教育碎片化、提升育人精准性的关键路径。二者的协同需在实践层面探索课程融合、技术赋能与家校社联动等创新模式,有助于为构建政工队伍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生态提供参考,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小学政工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积极意义
中小学政工队伍建设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回应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更在于通过制度性整合与系统性创新,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生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从理论层面看,二者的协同发展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队伍”与“教育”二元分割的局限,将政工队伍的专业能力提升与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优化纳入统一框架。通过“课程思政”融合实践,政工教师能够跨学科整合知识体系,提升对学生认知规律与价值需求的研判能力。思政教育的创新需求又倒逼队伍在心理辅导技能等方面持续精进,形成双向赋能、动态迭代的良性循环。从实践维度而言,一方面,政工队伍通过专业化培训、跨学段教研和师德师风建设,能够精准对接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协同机制下的资源整合显著提升了教育效能,通过“家校社”联动平台,政工队伍可将红色教育基地、社区志愿服务等社会资源转化为实践课堂,使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践行的生活体验。从社会价值角度,协同发展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战略的关键抓手,通过政工队伍的政治引领与思政教育的价值渗透,能够系统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与创新精神。
中小学政工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小学政工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必须始终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原则,要求将党的领导贯穿于队伍建设与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党组织通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职能定位,能够有效统筹政工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与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在制度设计上,需强化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将思政教育成效纳入学校领导班子考核体系,确保“为党育人”的政治责任落到实处。实践中,需通过“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破解难题:一是建立党员教师示范岗、示范班,要求政工队伍中的党员教师带头开发红色校本课程、组织主题实践活动;二是将党史学习与师德建设结合,如长沙市第十一中学推出“书记、党员讲党课”,在青年党校、少年团校开展党性教育,通过讲述革命故事、设计研学路线等实践,使教师队伍在红色文化浸润中强化政治自觉。
强调整体性与差异化的统一。协同发展需遵循“整体规划、分层实施”的原则,既要注重教育目标的系统性衔接,又要尊重不同学段、不同群体的特殊性。从整体性视角,需建立全学段贯通的协同框架。政工队伍需承担“桥梁”角色,通过跨学段教研活动共享教学方法,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追踪系统,记录其价值观形成轨迹,为下一学段教师提供学情参考。差异化协同则要求关注地域、群体特征。对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可通过“结对帮扶”机制引入城区优质师资,推行“城乡思政教育共同体”,利用直播课堂、线上教研等方式缩小差距;针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政工队伍需开发定制化教育方案,通过绘制家族迁移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发展与个体命运的关系。这一原则的深层逻辑在于只有将统一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差异化的实践路径,才能实现协同发展的精准性与包容性。
坚守实践导向与技术赋能的平衡。协同发展需坚持“实践育人”与“技术赋能”相结合,既强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转化,又善用技术手段提升教育效能。实践导向要求将思政教育扎根于真实生活场景。政工队伍需突破课堂边界,设计具有参与性、体验性的实践活动。实践的关键在于建立“体验—反思—内化”的教育闭环,将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知。技术赋能则需服务于育人本质,当前AI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思政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避免数据采集侵犯学生隐私,要明确禁止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需在智慧教育平台中设置“价值观引导模块”,主动推送多元观点促进思辨。这一原则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技术与人文的平衡,构建既有时代锐度又有教育温度的协同发展模式。
政工队伍建设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
队伍能力提升路径。中小学政工队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其能力建设直接关乎育人实效。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系统性推进,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政工队伍。专业化培训是队伍能力提升的基础工程。需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针对新入职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基础课程培训,对骨干教师增设课程设计专题研修,强化其问题解决能力。数字化培训平台的应用可以有效突破时空限制,可以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设“思政教师能力提升”专栏,整合全国优质资源,实现按需学习与动态考核。传统思政教育中不同学段的思政教育往往各自为战。通过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教研机制,可系统性优化教育路径,组织跨学段教师围绕“爱国主义”“法治意识”等主题开展联合备课。此类教研不仅能促进教师对全学段教育规律的认知,还能通过“逆向设计”反哺课程开发,形成教育闭环。师德师风建设是政工队伍的灵魂工程。面对多元价值冲击,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或价值模糊现象,可以探索建立师德档案与负面清单,通过“师德讲坛”等活动强化使命认同。
教育内容与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若局限于传统课堂,易陷入“说教化”困境,需通过内容重构革新实现“入脑入心”。课程思政融合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价值渗透的核心路径。政工教师需协同学科教师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协同育人矩阵。教学融合需避免生硬嫁接,应通过多层次设计实现自然渗透,为教师提供可操作性指导,使思政教育如盐入水、润物无声。实践教育拓展是连通认知与行动的重要桥梁。政工队伍需将课堂延伸至社会,设计主题研学、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实践活动需强化反思环节,通过撰写日志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知。技术赋能为思政教育提质增效提供新引擎。利用AI画像技术,可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等数据的分析,精准识别其兴趣点,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例如,可以探索开发“思政智慧平台”,根据学生答题数据生成“价值观成长图谱”,自动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VR技术的应用则能突破时空限制,帮助学生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
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家长参与是协同育人的基础环节。政工队伍需通过家长学校、亲子共学等活动提升家长育人能力。可以开设“家风建设工作坊”,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家规、撰写家风故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需求,通过“一对一”帮扶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社会资源整合是拓展育人空间的有效手段。政工队伍应主动对接科技馆等社会机构,开发实践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融入是厚植家国情怀的关键抓手。各地需因地制宜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育人素材。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红色文化教育需注重时代性转化,比如说,在当代教学中要注重结合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等新时代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红色精神的当代价值。
中小学政工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是新时代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战略的核心命题。政工队伍的专业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人力保障,而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则反哺队伍能力的提升。未来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推动跨学段教研平台建设,注重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的平衡,不断深化家校社协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实现政工队伍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陈琼,本科学历,讲师,长沙市第十一中学人事干部,研究方向: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