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角下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思考

发布时间:2025-05-14 10:54: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体育素养作为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他们的身体健康,更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能够促进青少年在身体锻炼过程中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品质对于他们未来在社会中立足和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体教融合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体教融合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并非是简单地将体育与教育进行机械相加,而是要实现二者在目标、内容、方法等多个层面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从目标上看,体教融合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使青少年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更要拥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在内容方面,体教融合涵盖了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的有机整合,将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育精神等元素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同时也强调文化知识在体育活动中的支撑作用,使体育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方法上而言,体教融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既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青少年的身体锻炼和体育兴趣培养,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在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构成要素

体育知识是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基石。青少年需对各类体育项目的规则了然于心,这使他们能有序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理解比赛的进程与策略。对运动生理知识的掌握则让他们深入了解自身身体机能,明白不同运动对身体各系统的具体影响,从而依据自身身体状况科学地选择运动项目与强度,有效预防运动损伤。运动营养知识同样关键,它教会青少年如何合理搭配饮食,确保摄入的营养物质能充分支持运动表现和身体恢复。

运动技能是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支柱。它涵盖了身体基础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身体基础运动技能如奔跑、跳跃、投掷等,这些技能是青少年进行各类体育活动的前提。专项运动技能则更为深入和专业,包括球类运动中的足球、篮球、排球等,以及体操、游泳、田径等项目中的具体技术动作。掌握多样化的运动技能,既能丰富青少年的体育活动体验,又能提升他们在不同体育场景下的表现能力。

体育品德是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灵魂。它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尊重规则是体育品德的基石,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出对规则的敬畏之心,明白遵守规则不仅是比赛顺利进行的保障,更是公平竞争的体现。尊重对手同样关键,让他们认识到对手并非敌人,而是共同促进彼此成长的伙伴。团队合作精神在诸多团队体育项目中得以锤炼,青少年学会与队友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为了共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诚信友善的品质则贯穿于体育活动的始终,使青少年在竞争中保持真诚与友善的态度。

体育行为是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标志。体育行为是衡量其体育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规律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基础,青少年需要将体育锻炼纳入日常生活作息,定期安排时间进行身体活动,以确保身体机能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也非常重要,这不仅包括在学校体育课和体育赛事中的参与,还涵盖在课外时间主动投身于各类体育社团、俱乐部活动等。自我体育健康管理能力是体育行为习惯的高级阶段,青少年要学会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运动目标,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自行调整运动强度和方式,同时关注运动后的恢复与营养补充,对自己的体育健康负责。

三、体教融合视角下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面临挑战

(一)学校体育教育方面

课程设置方面。体育课时被挤占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体育教学内容难以有效落实,青少年无法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同时,体育教学方法相对陈旧,依然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无法满足青少年对体育活动的多样化需求。

师资建设方面。一方面,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短缺问题较为突出,导致体育教师课业负担过重,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另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对体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不够深入,教学能力有限,无法适应新时代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要求。此外,体育教师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缺乏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难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体育设施方面。尽管近年来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有所增加,但整体来看,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仍然不足,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简陋,器材设备陈旧老化,无法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需求。例如,一些学校的体育馆、游泳池等大型体育设施匮乏,限制了相关体育项目的开展。同时,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不够,课余时间供学生自由使用的场地有限,导致学生在课外难以充分进行体育锻炼,无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家庭体育教育方面

观念方面。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对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然而,当前部分家长在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一些家长过于注重孩子文化课成绩的提高,认为体育活动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业成绩,从而忽视了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这种观念导致家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限制其参加体育活动,不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甚至对一些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持消极态度,使得家庭体育教育难以有效开展。

方法方面。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科学的体育指导方法也是一个突出问题。许多家长自身体育素养较低,对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了解有限,不知道如何科学地引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他们在孩子的体育活动中往往只起到旁观者的作用,无法给予孩子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此外,部分家长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规律和特点认识不足,在鼓励孩子锻炼时存在盲目性,没有根据孩子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甚至过度强调锻炼强度,导致孩子出现运动损伤或身心疲劳,影响了孩子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社会体育环境方面

社会体育资源分配和利用不均衡。在城市地区,体育场馆、公园等公共体育设施相对集中,但部分设施存在使用权限制,例如一些体育场馆主要面向专业赛事或商业活动开放,对青少年的开放时间有限,且收费标准较高,使得普通青少年难以享受到优质的体育资源。在农村地区,体育设施匮乏的问题更加突出,缺乏专门的体育健身场所和设施,青少年的体育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体育社团和俱乐部发展不够完善。体育社团和俱乐部是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赛事机会,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特长。然而,目前青少年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的数量相对较少,规模较小,且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社团和俱乐部在组织管理、师资配备、活动开展等方面存在问题,难以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同时,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这些社团和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无法为青少年提供长期稳定的体育服务。

青少年体育赛事和活动比较缺乏。体育赛事和活动是激发青少年体育兴趣、提高运动技能和培养竞技意识的重要平台。然而,当前青少年体育赛事和活动的数量和种类相对有限,赛事组织不够规范,活动质量不高。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地区,青少年体育赛事和活动匮乏,导致青少年缺乏展示自我和竞争的机会,难以体验到体育活动的成就感和乐趣,从而降低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作者:谢冰超,赣西科技职业学院)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