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组织振兴中的“互联网+党群服务”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14 10:54: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各领域深度融合。早在2022年,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强调“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数字化不仅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更为加强基层党建、完善党群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手段。尤其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演进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数字赋能与群众路线的深度耦合,探索“互联网+党群服务”的有效模式,已成为实现乡村组织振兴的重要命题。

群众路线的数字再生:内涵更新与形态跃迁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其核心在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本质上,它是一种群众参与式的政治动员与基层治理机制。当前,随着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乡村治理领域,群众路线的时空边界、服务形态与互动方式正在深刻转型:从“面对面”走村串户,向“键对键”实时联络跃迁;从“一线走访”的主观感知,向大数据支撑下的精准画像转变。

数字赋能下,群众工作实现了三大跃迁:一是信息感知更精细,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基层党组织对群众动态实现“可见、可析、可调”;二是服务响应更高效,通过“云上党建”“村村响平台”等机制,打通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快速通道,实现事务协同闭环;三是群众参与更广泛,打破时空壁垒,推动更多群体以更灵活、更多元的方式参与乡村治理,实现“群众在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

“互联网+党群服务”的乡村样态:实践探索与典型模式

近年来,多地探索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党群服务体系建设,助力乡村基层组织振兴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安徽凤阳,“智慧党建平台”实现了党务服务数字集成,党员通过手机App完成学习打卡、志愿服务、意见反馈,群众诉求可实现“一键上报、限时处理”;山东寿光整合社保、医保、信访等事项于一体化党群服务平台,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浙江余杭依托“AI党群大脑”建设,实现村级事务智能分办与闭环管理,群众问题“未诉先办、已诉即应”。

这些探索表明,“互联网+党群服务”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叠加,更是治理逻辑的重构。它打破了条块分割,实现“党务+政务+服务”的系统集成;打通了信息壁垒,形成“数据归口—任务派单—闭环反馈”的新机制;强化了组织动员功能,推动构建“组织引领、数字协同、群众共治”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三重机制协同:数字赋能群众工作的创新路径

要推动数字技术与群众路线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机制、能力、价值三方面的协同发力。

一是机制协同,构建“平台—组织—群众”三位一体的联动体系。平台不应只是技术界面,更应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的“第二阵地”。应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构建“数据归集—服务下达—结果反馈”的系统机制,提升工作协同性与响应速度。

二是能力重构,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数字治理本领。**数字化不能仅依靠“上平台”,更关键在于“用得好”。需通过系统培训、实践锻炼等手段,提升党务干部和村级组织成员的双重能力:既能“懂数据、会运营”,也能“接地气、懂群众”,推动群众工作由“经验驱动”向“数据支撑”转型。

三是价值引领,确保群众工作的人民立场不动摇。**技术不能成为脱离群众的“冷接口”,而应成为联系群众的“连心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数据看民情、算法聚民意、平台问民计”,真正实现从“听得到群众声音”到“读得懂群众诉求、做得出精准回应”的全过程闭环。

群众路线的时代跃迁:从传统动员到数字共治

“互联网+党群服务”并非对群众路线的简单技术嵌套,而是其在新时代条件下的逻辑延展与形态跃迁。通过数字平台承载群众诉求、依托数据精准匹配服务供给、借助系统闭环推进组织动员,群众路线由线下走访迈向智能协同,由经验判断走向数据支撑,由传统动员走向协同共治,在技术赋能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一跃迁改变的不仅是路径方式,更重塑了党群关系的情感纽带与组织体系。它让群众工作的“触达率”更高、“回应力”更强、“获得感”更实,在强化党对基层社会全面领导的同时,推动党的群众路线从理念层、机制层向操作层、平台层全面落地,真正实现了让组织有温度、服务有力度、群众有感知的基层治理新场景。

(作者:严一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杨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