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14 16:09: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全球农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的双重压力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已然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议题。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融合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智能装备等前沿要素的新型生产力形态,通过重构生产要素配置、革新生产组织方式,为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瓶颈提供了战略性的解决方案。本文立足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实际需求,系统探究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路径,旨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切实可行的实践参考。
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一)核心内涵界定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方式,达成全要素生产率显著跃升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其本质特征在于“新”与“质”的有机统一:“新”体现为技术、模式、业态的创新突破;“质”则表现为效率、质量、韧性的系统性提升,这与依赖资源大量投入的传统农业生产力有着本质区别。
(二)效率提升逻辑
一是技术赋能:借助AI识别病虫害,其准确率可提升至92%、区块链溯源可以检测周期缩短70%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与资源的节约化。例如,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使化肥使用量减少20%至30%。
二是要素重组:数据、智力等新型生产要素逐步替代传统资源投入。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良种覆盖率超过95%,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3。
三是模式重构:农业生产模式从传统的“经验农业”向“数据农业”转变。以荷兰PlantLab垂直农业为例,其单位面积产量可达传统种植方式的80倍,有效破解了土地资源约束难题。
二、关键实施路径:从技术突破到模式重构
(一)科技创新驱动: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一是生物技术引领种质升级。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分子育种等前沿技术,培育出具有抗逆抗盐碱、抗旱、高产、优质特性的新品种。2024年,河北试种的抗盐碱水稻亩产达到400至500公斤,有力推动了盐碱地的高效利用。此外,生物固氮菌剂的推广使用使尿素使用量减少40%,玉米增产12.6%,实现了化肥减量化与产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二是数字技术重塑生产流程。构建“星—空—地—云”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数字化管理。京东科技的视频AI技术可自动统计牛羊数量,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不良率;广东湛江的“区块链+养殖”系统将虾苗存活率提升至82%,产品溢价超过30%,数据成为信贷评估与质量管控的核心依据。
三是智能装备提升作业效能。大力推广农业机器人、无人驾驶农机等智能装备。极飞科技的“无人机+AI”植保方案使人力成本降低55元/亩,服务面积年增长率达37%。丹麦采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并结合风能灌溉技术,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的智能化作业,在政府补贴的推动下,农机普及率超过90%,劳动生产率提升40%。
(二)生产方式转型:迈向精准化与绿色化
一是精准农业优化资源配置。基于土壤墒情、气象数据构建智能决策系统,实现水肥药的精准施用。在新疆棉田试点中,滴灌系统结合算法调配肥力,使水肥利用率提高40%,亩均节水30立方米;河北衡水的设施农业通过远程监控温室环境,蔬菜产量提升20%,人工成本下降35%,形成了“数据指导生产”的高效模式。
二是循环农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猪—沼—果”“稻—渔”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某地区通过发展循环农业,化肥使用量减少30%-40%,农药使用量减少20%-3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5%,农产品绿色认证率提高10%-15%,兼顾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三是设施农业突破自然约束。大力发展智能温室、垂直农场等设施农业,通过精准控制环境条件实现反季节生产与高产高效。中国农科院的“虚拟田间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将新品种研发周期缩短至3年;荷兰的玻璃温室蔬菜年产量达30吨/公顷,是露天种植产量的5倍以上,成功突破了气候与地域的限制。
(三)组织创新赋能:构建新型生产体系
一是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纽带,整合分散的农户资源。安徽凤阳小岗村合作社引入智能决策系统,将气候预警准确率提升至89%,水稻亩均收益增加620元;全国222.2万家合作社辐射带动近半数农户,实现了统一采购、订单销售,显著增强了市场议价能力。
二是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发展“技术+数据+金融”一体化服务模式,如极飞科技智慧农业平台覆盖2800万亩耕地,提供无人机植保、产量预估等服务;浙江的“农业数据资产质押贷款”累计授信超过85亿元,不良率仅为0.7%,通过数据确权有效解决了农户融资难题,推动了技术服务与金融资源的精准对接。
三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农业的多功能价值,河北饶阳发展设施农业与观光采摘相结合的新业态,乡村旅游收入占比达到15%,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广东等地建设农业主题公园、体验农场,形成了“生产+加工+文旅”的产业链,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以上,重塑了农业的价值链条。
四、制度保障与政策协同
(一)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支撑
2025年,农业农村部计划投资50亿元用于建设农业遥感卫星组网、县域大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节点等基础设施,构建覆盖80%产粮大县的数字基础设施网络,为精准农业、智慧决策提供坚实的底层支撑,预计灾害预警提前72小时的准确率将达到95%。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科研机构企业+农户”协同创新网络,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积极推动CRISPR技术的产业化应用,2024年转化金额超过5亿元;设立国家级农业科技银行,专项支持中试基地建设,加速实验室成果向实际生产的转化,目标在3年内将专利转化率提升至60%以上。
(三)创新金融与人才政策
推行“碳汇+产量”双重补贴政策,对绿色生产主体给予每亩50-100元的奖励;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计划”,每年培养1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对吸纳科技人才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着力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双重难题。
(四)健全标准与风险防控
参考欧盟《精准农业数据交换标准》,制定我国农业AI算法伦理、生物育种知识产权、数据安全管理等相关制度,建立技术应用风险评估机制,确保新技术的安全可控。2024年,试点地区已出台《农业无人机作业规范》,使事故率下降60%。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一)现存挑战
一是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智慧农业普及率超过40%,而西部偏远地区不足15%,需要强化“技术适地性”改造,如开发适用于山区农业的低成本物联网设备。
二是数据共享壁垒:企业与农户之间数据权属不清,2024年调研显示,仅有35%的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了数据互通,需加快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与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是人才结构性短缺:懂技术的职业农民占比不足20%,老龄化问题突出,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需构建“培训+实践+扶持”的人才培育体系。
(二)未来趋势
一是技术融合加速:预计到2027年,将形成“生物技术+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深度融合的生产体系,如光伏农业实现“一地两用”,土地利用率提升50%。
二是业态创新涌现:农业元宇宙、植物工厂等新业态将不断兴起,虚拟育种、远程农事操作等技术将逐步落地,推动农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变。
三是全球协同深化:借鉴荷兰设施农业、以色列节水技术等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带一路”农业科技联盟,输出中国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提升我国在全球农业治理中的参与度。
六、结论
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突破、模式创新与制度变革,构建了“效率提升-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的三维赋能体系。未来,应聚焦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强化政策的精准供给,培育多元创新主体,推动新质生产力从“试点示范”迈向“全域应用”,为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提供核心动力。(西安外国语大学:邓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