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警风采(311)】王蓉:用“警察蓝”托起社区平安底色
发布时间:2025-05-15 11:02: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5月11日,母亲节前夕,重庆市大足区棠香街道报恩社区广场上洋溢着温馨的氛围。72岁的“感恩荷”志愿者姜全碧刚调解完一场邻里纠纷,便收到居民送来的鲜花和孩子们的节日祝福,她手捧鲜花的笑容,成为社区这天最动人的风景。而姜全碧所在的“感恩荷”志愿队,正是社区民警王蓉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重要载体之一。
今年35岁的王蓉,是大足区公安局北门派出所社区民警,已深耕社区6年。自2022年10月入驻报恩社区以来,她主动请缨、深入一线,成为了辖区“感恩荷”“安安小蜂警”“报恩先锋”“穿行侠”4支志愿队伍的“发起人”与“编排者”,带领群众探索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报恩社区真正实现了警民一心、群力共治的良好局面。
“感恩荷”绽放:温情调解暖民心
“调解不是判对错,而是让双方愿意坐下来倾听。”这是王蓉常挂在嘴边的话。2022年10月调任报恩社区后,她发现许多邻里纠纷往往源于沟通不畅,而女性特有的亲和力正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于是,她组建了第一支志愿队伍——由65名女性组成的“感恩荷”,取意“如荷高洁,香远益清”。
这些平均年龄超过40岁的母亲、姐妹、阿姨们,虽非专业调解员,却凭着一份亲情与细腻,成为社区里不可或缺的“温柔力量”。
72岁的姜全碧是“感恩荷”中年纪最长的一位,最擅长用一口朴实的方言与居民“拉家常”,曾在深夜耐心劝解一位欲轻生的妇女,助其走出低谷。而更多的温情故事,来自这支队伍中默默付出的“姐妹团”:有的是菜市场里的摊主,午间抽空帮邻里化解买卖纠纷;有的是社区诊所的护士,主动参与老人突发病情时的紧急协调;有的是育龄妈妈,在微信群里发现邻居夫妻争吵,第一时间打电话劝慰并陪同当事人走进调解室。
“我们不是警察,也不是干部,但我们愿意出点力,邻里好,大家才真的好。”队员的朴素话语,道出了这支队伍的初心。
据统计,2024年以来,“感恩荷”共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7起,调解率高达100%。队员们用女性独有的细腻和共情力,将纠纷止于口头,将温情落在实处,有效缓解了基层治理压力。
“安安小蜂警”出动:童心护航筑平安
王蓉深知,基层治理不能只靠“大人说话”,更要从娃娃抓起。2023年,她在大足区实验小学开展法治课时,得知学校希望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王蓉当即牵头成立了“安安小蜂警”小小志愿队,招募50名小学生担任反诈、防毒、防溺水等安全知识的“宣传小使者”。
孩子们用快板、情景剧、模拟骗局等方式走进小区、广场,向社区居民普及安全知识。“我在学校扮演了一个‘钓鱼网站’的坏人角色,还真有一位大爷信了我!”小队员陈星佟笑着说。
这些“小小警察”虽年纪小,却用童真的方式化解了说教的枯燥,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安安小蜂警”志愿队自成立以来,开展的宣传活动覆盖居民上千人次,成为社区治理的一股清新力量。
“报恩先锋+穿行侠”:昼夜守护不打烊
夜幕降临,一支身着红背心的队伍开始穿梭于楼宇之间,开展夜间巡逻、隐患排查等工作。这是由28名党员组成的“报恩先锋”志愿队,他们中有退休民警、物业人员,也有热心商户。“我们人熟、地熟、眼熟,晚上巡一圈,哪里有新情况立马能发现。”队员们说。
与此同时,由25名外卖骑手组成的“穿行侠”也在默默守护社区。骑手黄先生至今记得,一次,他送餐途中接到一单“最后一杯咖啡”的订单,敏锐察觉异常后报警,成功避免了一场悲剧。“送餐路上多留个心,可能就挽救一个家庭。”黄先生说。
正是这4支队伍——“感恩荷”“安安小蜂警”“报恩先锋”“穿行侠”,共同构成了王蓉在社区治理中探索出的“柔性调解+安全宣教+先锋引领+动态预警”治理闭环,月均警情同比下降26%,矛盾纠纷实现“零上交”。
多年来,王蓉始终坚守一线,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奔走在楼栋之间,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每一寸土地。她常说:“我和居民的关系不是‘警’和‘民’,而是‘人’和‘人’,用真心换信任,才是最好的治理。”
因工作表现优异,王蓉曾获评“最美石刻姐妹”,荣立三等功1次、获嘉奖3次。如今,她正推动“报恩模式”与“141”基层智治平台深度融合,为社区治理探索更高效的科学路径。(大足区公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