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的奔赴:一名医学生的病房成长日记
发布时间:2025-05-15 11:01: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初夏的南昌,晨雾还未散尽,晨光已爬上东湖校区的宿舍楼。6:50,当多数同学仍在酣睡时,南昌大学焕奎书院2021级彭楠沁同学的闹铃准时响起。简单洗漱后,她挎上装有《传染病学》和实习笔记的帆布包,匆匆穿过还沾着露水的校园小径——这是她前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见习的第9个清晨。
11公里:从校园到病房的朝圣路
从东湖校区到象湖院区的10.8公里,是彭楠沁作为普通医学生必经的成长刻度。7:10网约车准时出发,穿过早高峰的洪城路高架,她在后排反复翻看笔记本上的“疑难清单”——前一天主任查房时提问的“乙肝病毒基因分型与用药选择的关系”仍让她困惑。车窗外的风景从空旷的柏油路过渡到高架桥下晨练的人群,最后定格在医院入口处步履匆匆的蓝白身影。
“这段路见证过瓢泼大雨里堵车的心焦,也收藏过温习临床知识时的晨光。”彭楠沁的实习日记里这样写道。有次暴雨导致道路积水,她在车上反复模拟当日要观摩的脊髓穿刺流程;另一次因系统派单延误,她索性在等待间隙用手机查阅前日未弄清的抗真菌药物联用禁忌。方向盘上的电子时钟跳动着,她却觉得这段通勤像一条纽带,将书本上的医学符号与现实中的生命重量悄然缝合。
病房里的晨课:以敬畏之心叩响医学之门
8:00的感染科病房,彭楠沁攥着听诊器跟在队伍末尾。面对25床乙肝肝硬化患者突然加重的腹水,带教林医生突然转身提问:“利尿剂使用要注意哪些指标?”她慌张地复述课本上的“监测电解质”,却在追问“具体血钠临界值”时涨红了脸。三天后,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她终于能结结巴巴补充:“血钠低于125mmol/L需调整治疗方案”——这是她反复翻阅课本才发现的细节。
某日查房时,面对老师的提问,她竞回复到可将“恩替卡韦”开给肾功能不全患者以控制病毒感染情况。“带教手册第38页有抗病毒药物代谢说明。”林医生的提醒让她在午休时躲进楼梯间,把那页纸上的表格反复誊抄了七遍。此刻那本洇着咖啡渍的手册,正静静躺在她的帆布包里,书脊已被翻出毛边。
午后的诊室:在追问中寻找答案
14:30的医生值班室,彭楠沁常常缩在角落的旧电脑前。前日收治的发热待查患者让她陷入困境:教科书上的“伤寒玫瑰疹”在患者身上并不明显,她对着相机里的皮损照片与《传染病图谱》反复比对,却把“恙虫病焦痂”误认为普通擦伤。直到主治医师指出特征性溃疡,她才在笔记本上用红笔重重写下:“焦痂周围红晕呈火山口样。
暮色中的归途:将星光铺成前行路
结束病历书写的彭楠沁走出住院大楼。回程的网约车上,她总会复盘当日收获:或许是首次独立完成入院记录时的雀跃,或许是目睹抢救失败的沉重,又或许是患者悄悄塞进她口袋的润喉糖。
两周的见习时光,11公里的晨昏之路,最终凝结成52条病程记录、47份教学查房笔记和1次抢救观摩心得。面对赞扬,这个总是最早到岗的医学生却说:“我不过是把老师们教的热忱,变成了看得见的晨光与星芒。”
后记:奔跑在医学教育的春天里
南昌大学焕奎书院“临床-社区-公卫”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正滋养着无数平凡却坚韧的成长故事。当彭楠沁最后一次将听诊器归还科室时,带教老师在评估表上写道:“见证过你面对未知的惶恐,也欣喜于你日拱一卒的执着。”
而彭楠沁仅是诸多焕奎学子中的一名。自2020年起,南昌大学焕奎书院以“新医科”建设为牵引,锚定“临床-社区-公卫”三位一体培养坐标,为数百名医学生构建起多维立体的实践育人网络。2025年春季学期,焕奎学子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科病房锤炼诊疗技能,赴江西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磨砺应急能力,真正实现了医学教育“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整合”的跨越式发展。
在“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理念指导下,书院打破传统分段式实习壁垒,创新设计“螺旋进阶”实践路径:大一至大三的社区轮转中,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慢性病管理精髓;大四医院临床技能实践阶段,依托智能模拟诊疗系统实现“虚拟案例-真实病床”的无缝衔接;进入公卫中心后,则通过突发传染病防控推演、流行病学调查等实战项目,将个体诊疗能力升维至正如江西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的带教专家所言:“焕奎学子的培养轨迹,勾勒出了未来‘大健康’战略所需人才的基因图谱。”当这群兼具临床精度、社区温度和公卫高度的青年医者走向医疗岗位,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听诊器与白大褂,更有一套贯通“治已病”与“治未病”的医学方法论。而这,正是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层叩问与铿锵回响。(供稿人:南昌大学焕奎书院、彭楠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