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党建引领 善治乡村

发布时间:2025-05-15 11:01:56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治理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所思所盼,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初心使命。

新安县聚焦深化“五基四化”治理实践,将服务群众作为落脚点,以党建引领乡村善治,创新“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通过片区化网格整合资源、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促民增收、汇聚基层“领头羊”力量,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了新安样本。

新安县这地方,有点“拧巴”。

地势北高南低,北边却被称为“山下”,南边却被称为“山上”。

这种“拧巴”劲儿,还体现在陈军委的治村实践中。

陈军委是新安县铁门镇刘杨村党支部书记,两年前,村里一对婆媳吵得鸡飞狗跳,他没批评儿媳妇,反而请她上台晒家风。结果,儿媳妇脸红了,嘴软了,愣是把晒家风念成了检讨书。

“反着来这一招,一下子就让婆媳关系缓和了。”陈军委笑着说,“你说这是不是有点‘拧巴’!”

可新安人偏偏钟爱“拧巴”,其背后,蕴藏着新安的治理智慧:基层治理,不是硬碰硬,而是巧赶巧。

新安县农村人口占比超过60%,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基层治理怎么“治”怎么“理”?

“治理的精度,决定民心的温度。”新安县委书记王智说,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关键在于党员、核心在于党组织,合力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好方法。

网格到片区,服务“织”成一张网

5月12日,刘杨村的助老小灶里,锅铲翻飞、香气四溢。

掌勺的是谁?60岁的谢二丑!

名字叫“丑”,但一点也不丑,心灵更美,她是村里连续多年的“好婆婆”,也是一名不发工资的网格员。

网格员还管做饭?没错!助老小灶只有村里的“好婆婆”“好媳妇”才有资格掌勺,其他只能轮流来搭把手。碰到灶上没酱油了,她们从自家捎;村民也时不时地送来米面油,还有自家种的菜。

没报酬,还倒贴,图个啥?谢二丑笑了:“说不定过几年我也得来这儿吃饭呢!”

这场景,搁前几年是想都不敢想的。

刘杨村是由小浪底水库区域4个乡镇、9个村部分移民汇聚而成的移民村,村情有多复杂,从村委班子7个人7个姓氏就能看出。

近年来,新安县委探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乡村治理模式,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网格”大数据乡村治理体系。

刘杨村的网格化治理中,村党支部书记是网格长,其他6名村干部是副网格长,15名网格员全是村里的“好婆婆”、村民组长、党员和致富能手,15个网格覆盖了全村。

网格员的职责是:服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谢二丑对自己网格内的大事小情门儿清,用她的话来说,过年表彰发洗衣液啥的不要紧,重要的是荣誉感!

从铁门北行,下了蜿蜒的石寺坡,就到了“山下”的石寺镇。

历史上这里曾商贾云集,是新安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如今也是通往山下3个乡镇的门户,承载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任,“片区化网格化”是该镇基层治理的关键词。

“我们将全镇20个村和社区按照地理位置、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等因素划分为6个片区网格,由镇党政领导干部任片区网格书记,抽取机关精干力量任片区主任,打破了村域界限,实现抱团发展。”石寺镇党委书记陈安强介绍。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党建+片区网格”模式经得起实践检验。

该镇第一片区网格窑院村带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高庄村、林岭村,分别合作发展香菇和烟叶种植,实现3个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3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500余人;

第四片区网格通过整合石寺社区、磨窝村土地500亩发展中药材种植,实现了规模连片发展产业,订单式销售,集体年增收15万元以上,带动就业200余人。

“片区网格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在抱团发展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动’起来,资源‘连’了起来,群众的心也‘聚’在了一起!”陈安强笑着说。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探索强村富民路径

“郑州高薪他不干,回乡当了红薯官’;田间地头晒红脸,尚庄红薯变‘金砖’!”

这是五头镇尚庄村群众为村党支部书记武国栋编的顺口溜。

武国栋,90后,身体微胖,脸庞稚嫩,发型整齐,咋看都不像个农民;可往田里一站,裤腿高卷,活脱脱一个“农民”。

2024年年初,他带领尚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始试点。

方法很好:土地、资金、农机、劳务都能入股,村民既能务工赚钱,还能年底分红。

可村民不买账:“合作社?能行吗?”田间路窄、灌溉难,红薯卖不上价,大家心里打鼓。

武国栋动员党员带头入股,又争取镇里支持修路铺管——田间路从2米拓宽到4.5米,滴灌管网通到田里。

眼见为实,村民心动了。20万元股金,300多亩土地,拖拉机、旋耕机入股……合作社家底厚了,125户村民成了“股东”。

2024年4月底,310亩板栗香薯种下;收获季节,红薯亩产2500到3500公斤,300多亩土地纯利润20多万元。村民分红了、乐了、笑了!

尚庄村的成功经验为新安县委推行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蹚开了路。

几百号人的村民大会现场,五头镇党委书记杨光瑞手拿股权证,以尚庄村为例开讲,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干啥的、有啥好处。

樱桃种植大村马头村率先响应,加上核心区两个老旧樱桃果园在内的500多亩土地全部入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我们放心!”“党员干部带头,政府修路引水到地头,哪有干不好的!”

不仅如此,作为樱桃名镇,五头镇还积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联合王府庄、马头、独树等7个樱桃种植村成立樱桃联合党委,聚焦种植、管护、销售等关键环节,实现强村和富民双赢。

一域蝶变,全局缩影。

近年,新安县委深入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树牢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在洛阳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全力以赴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的新安样本。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破解了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王智说,311个村(社区)已经有50个村(社区)率先迈出了步子、闯出了经验,入社群众的腰包鼓了、村集体增收了,党支部为民办事的底气更足了。

当好“领头羊”,带出乡村治理新气象

5月11日,周末,磁涧镇礼河村文化广场,锣鼓声声,村民正排练豫剧《打金枝》,一唱一念,回环跌宕,俨然一副“专业演员”的架势。

“以前打麻将,现在打金枝;牌桌变戏台,日子更精彩!”今年“五一”刚刚当选全国劳动模范的礼河村党支部书记张三的顺口溜,惹得现场众人大笑。

张三说,以前从村里过,4公里的路能有30多桌打麻将的,因为打麻将没少伤和气。

于是,村党支部牵头组建了剧团,请专业老师教戏。起初,大家还扭扭捏捏,觉得唱戏是“不务正业”。渐渐地,礼河村打麻将的妇女们走下牌桌,穿起戏服,成了“台柱子”。

礼河村的转变,是新安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基层党组织能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重点在于党支部书记能否当好“领头羊”。

石井镇东山底村党支部书记王红现,不仅是村里的“领头羊”,还是一名村医。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他带头清理村集体资产,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王红现说:“村干部不占集体的便宜,服务于民才能取信于民。”

南李村镇懈寺村党支部书记李根龙,创新开办“乡村夜话”,架起了民情民意“连心桥”。

基层治理,关键在党,核心在人,最终靠的是群众自治。新安县培育孵化自治组织311个、自乐组织161个、志愿服务组织297个,引导各类组织开展多样化活动,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热情。

在新安,“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正成为干部群众对于基层善治的共识。

武国栋说,有次他到村民杨玉兰家走访,临走老人硬是送了一篮子鸡蛋给他。那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最难的时候,那篮子鸡蛋让他心头一暖。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

基层治理在1160平方公里的新安城乡实践中得到验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用心用情,用方法用技巧,靠智慧。

记者手记:

乡村治理必须党建引领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关键在党,关键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

新安县在继承乡村治理传统的基础上,以“党建引领+治理创新”破题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积极推进智慧手段社会化、智能管理数字化、智商运用情商化,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的善治之路。

铁门镇刘杨村以“党建+网格+大数据”为抓手,构建“三级网格体系”,将党员、乡贤、群众骨干嵌入网格,把网格化管理与数字化乡村、党建引领等巧妙融合,网格员分散活跃于街道村户间,集中奉献在助老小灶前,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更在党群关系、风险防控、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了系统性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善治基础。

五头镇尚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仅是经济组织创新,更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组织引领、村民参与、治理嵌入”的运行机制,重塑了党与群众、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将“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使乡村振兴与治理现代化实现同频共振。

磁涧镇礼河村以剧团替代麻将桌,用“戏台”凝聚人心,用文化振兴推动和谐和美,将乡村振兴从政策口号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在共同富裕与基层善治之间架起了桥梁,“领头羊”真正成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引擎。

新安乡村治理的精髓,在于以党建为轴心,以人民为中心。正如新安县委书记王智所言:“基层治理必须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这恰是乡村治理政策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解。(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黄红立、通讯员:高月、郭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