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城投:“城市合伙人”助力南沙南部城市提质

发布时间:2025-05-15 11:01: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在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广州最南端,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在这里,一辆辆工程车驶过二十涌北路及规划纵三路,由中交城投建设的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配套骨干道路项目即将在今年5月底实现全面通车。这条串联起产业新城与文体枢纽的“黄金通道”,标志着南沙南部区域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升级。

广州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配套骨干道路项目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命题下,中交集团以央企使命执笔书写了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为代表的超级工程“代表作”。作为中交集团旗下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专业平台,中交城投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城市发展”为使命,打造了广州南沙灵山岛尖、南沙邮轮母港等城市地标,且正在以南沙区“精明增长、精致城区、田园风格、岭南特色、中国气派”城市规划为引领,助力推进南沙南部城市建设,进一步推动南沙打造最中国、最岭南、最现代、最国际的“未来广州”。

争分夺秒书写民生答卷

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项目配套骨干道路(二十涌北路、规划纵三路)作为文体综合体片区的主干道,不仅为即将投入运营的湾区文体新地标构建高效交通网络,同时直接串联起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南沙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与各大企业总部,道路通车后,将对助力南沙南部加速“产学研用”协同,拓展南沙南部空间、提升南沙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配套骨干道路项目

为保障道路能在2025年5月底前实现全面通车,从2023年12月5日开工开始,中交建设团队以“开局即开战,起步即冲刺”的拼劲,克服多重困难,创新采用“分段施工、动态调整”策略,全周期高效推进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靠的就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我们克服了极端地质、交叉施工、台风雨季一个个的问题干扰。特别是在去年暴雨季节,我们的工程团队24小时值班连轴转,就是凭着这样昼夜不停、一板一眼地施工,我们最终按期完成了预计的节点目标。”项目工程经理余海跃介绍道。

经过建设团队连续奋战,2024年3月31日路基堆载土满载,2024年12月31日道路管线施工、2025年3月31日规划纵三路场馆段完工、2025年4月30日二十涌北路全线及规划纵三路场馆段完工等阶段节点目标实现相继突破,并将在5月底实现规划纵三路全线通车节点目标。“道路通车后,从文体中心到深中通道入口3公里,方便居民的出行,也为企业大大降低物流成本。”余海跃说道。

品质攻坚建设“有温度”的滨水空间

面对南沙南部区域“产业新城+文体枢纽”的复合功能需求,中交城投突破传统基建思维,发挥“城市综合开发+”业务开发模式优势,将道路工程与城市功能、生态景观深度融合。在南沙项目区域建设中,不仅构建起高效交通网络,更通过连接内水系滨水景观带等设计,打造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为未来居民提供了“有温度”的滨水生活场景。

广州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配套骨干道路项目

看着曾经让建设团队倍感困扰的软土路基处理段,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配建道路的坚固基石,项目工程经理余海跃内心感慨万分。“市政道路对路基的建设刚度和沉降控制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毫米级’沉降控制是保障车辆安全、平稳运行的关键。然而,配建道路施工区域水网密布,土壤含水量高、土层柔软且渗透性差,流塑状淤泥地深度最深处甚至可达40米,这就导致软土路基的荷载性能弱,处理不当则后期容易引发不良沉降和结构塌陷,影响工程安全稳定。更为棘手的是工程工期紧迫,质量和效率如何兼顾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为攻克这一难关,他带领项目建设团队迎难而上,综合分析软土路基处理段地质条件,根据软土土层厚度,针对性采用堆载预压+塑料排水板、预应力管桩处理、水泥搅拌桩、大直径搅拌桩、三轴搅拌桩、塑料排水板+水泥搅拌桩等复合地基处理法进行科学处理,这就好比给软土路基换上一副“硬骨头”,让原本松软的土壤变得坚实有力,这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路基的承载力,还能减少沉降风险,成功攻克不良地质路段和特殊路基处理难题。

除此以外,在二十涌大桥钢箱梁顶推施工中,中交城投首次在南沙地区采用“步履式顶推法”,将庞大的钢箱梁结构分解成45个独立单元,使用260吨履带吊逐个将节段梁平稳安全地吊装至拼装平台上,以毫米级精度完成近3000吨钢梁的精准顶推。项目团队还邀请多名业内专家进行技术指导,采用PID无极调速同步顶推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与自动纠偏技术,攻克了跨涌桥梁施工中“大跨度、高精度、复杂工况”的施工难题。这一技术不仅填补了南沙地区同类工程空白,更为后续相似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创新筑造理想人居样本

在城市发展的进阶之路上,南沙南部正以产城融合的笔触重塑空间格局。

中交蔚蓝海岸项目效果图

中交城投以超前的规划理念,以约1.58超低容积率的低密设计匠心打造中交蔚蓝海岸品质人居项目,首期占地面积约11.1万㎡。项目坐拥滨海生态资源,打造“一轴两带三花园”园林体系,融合滨海风情与全龄互动空间,构建集休闲、运动、社交于一体的活力社区。

在中交蔚蓝海岸项目现场,工程团队驻守施工现场攻坚已60天。项目工程部经理王彪指着正在封顶的12米大跨度幕墙骨架,安全帽下的脸庞被海风刻画出深邃的轮廓。自4月1日立下“150天打造8000㎡沉浸式下沉庭院实景示范区”的军令状,王彪带领团队在咸湿的海风中,用中交建设者的韧劲书写着速度与质量的答卷。

面对南沙自贸片区“国际居住示范区”的高标准,传统施工模式已无法满足工期要求。王彪带领工程团队创新启用“三段式穿插施工法”,在项目现场导演出建筑业的“速度交响曲”:将外围道路、住宅土建结构、住宅精装园林施工工序由串联改为并联,在项目周围道路施工期间期同步穿插土建结构施工;当第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机电、幕墙团队已提前三天进场预埋。“就像在立体魔方里找通道,每个工序都要找到最佳插入点。”王彪这样形容这场精密的时空博弈。

在王彪的施工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精确到小时的进度表:4月14日完成地下室顶板浇筑,4月24日完成样板房二层浇筑……比传统工期缩短近40%的数字背后,是项目团队“毫秒级优化”工序衔接的生动展现。

除此以外,中交建设团队用400多个日夜,在这片土地上打造了蜿蜒的堤岸与清澈的河涌项目,既是看得见的防洪屏障,更是看不见的生态智慧,不仅刷新了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更通过55.66公顷生态建设,构建了防洪减灾、生态保护、景观营造、休闲游憩等多形式的生态堤“绿色屏障”,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如今,漫步在生态堤上,海风送来阵阵花香,临水侧的格宾石笼间,小鱼自在游弋,随着季节变化营造出四季有景、色彩斑斓的景观效果,成为了南沙宜居宜游“田园城市”特色的生动注脚。

未来,这里不仅是企业创新的沃土,更将成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典范。

从荒滩到通途,从蓝图到现实,中交城投全民文化综合体项目配建道路的通车,不仅是一条物理通道的贯通,更是南沙南部从“湾区腹地”迈向“世界级城市节点”的战略跃升。未来,中交城投将秉持“城市合伙人”身份,充分发挥城市综合开发建设全产业链条资源优势,助力南沙城市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一流湾区”注入不竭动力。(冯爽、娄彦航、王彪)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