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打造实践育人“大课堂”

发布时间:2025-05-16 16:51: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这一举措在教育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习实践育人,不仅是大学生迈向社会、实现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更是衔接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关键纽带。在新时代背景下,它对于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稳步朝着教育强国目标迈进,具有不可忽视的紧迫性。

协同联动,构建实习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大学生实习实践涉及政府、高校、企业、学生等多方主体,各方权责关系复杂,为此,有必要健全工作责任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构建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育人长效机制。一是要明确多元主体责任,夯实育人根基。这是实践育人的关键环节与现实保障,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清晰界定各方主体责任,才能形成有效的多元主体协同共育机制。学校是“资源集成商”是整个育人共同体的实施者、组织者和谋划者,发挥育人中枢作用。需从宏观层面做好整体设计,不断完善校内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实习实践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实习实践工作有序开展。在师资队伍方面,采用“双导师制”,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校内外实习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学校还需牵头做好实习实践工作的检查督导,定期对实习实践基地进行走访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障实习实践的质量。政府作为“制度设计师”,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制度创新,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实习实践育人的政策法规,为各方主体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在协同驱动方面,政府可以搭建高校与企业沟通合作的平台,促进双方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企业作为“教育合伙人”,在实习实践育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拥有丰富的实践平台、资源和实际需求,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实践机会。企业应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自身的行业经验和市场需求,为高校提供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建议。此外,企业还应建立真实项目库和导师资源库,安排经验丰富的员工担任学生的实习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提升实践能力。二是要搭建实习实践育人主体联动机制,确保运行更畅。搭建实习实践育人主体联动机制,需要遵循目标共同、资源共享、双方共赢的原则,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视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各方主体应围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一共同目标,紧密合作。高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持,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实现互利共赢。在资源共享方面,高校可以与企业共享实验室、科研设备等资源,企业可以向高校开放生产场所、研发中心等,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同时,高校和企业还可以共享师资资源,高校教师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实践能力;企业专家也可以到高校兼职授课,传授行业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上下协同、左右联动的工作机制,架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三是要促进多元主体深度融合,提升育人质量。推动组织者、协同者之间实现深度融合,需破除行政隶属与学科专业界限,打破育人壁垒,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设计融合式实践项目是实现多元主体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需求和专业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融合式实践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到企业项目具体执行,还可以参加创新创业类、“挑战杯”等具有影响力的大赛,以赛促创。同时,创新实践成果转化机制也至关重要。高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建立健全实践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学生的实践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畅通创意、资源、市场、推广等环节的合作渠道。此外,积极培育长效稳定的育人基地和具有品牌效应的实践项目,对于提升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遵循“联合共建、稳定运行、动态管理、注重实效、协同育人”的原则,高校、企业和政府可以共同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育人基地。这些育人基地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实践场所,还能促进校地、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守正创新,完善实习实践制度体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习实践面临着新领域、新情况、新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需要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实习实践制度体系。一是完善经费保障制度。确保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经费需求保障。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捐赠实习资源,对提供资源的企业可进行税收折算减免;根据专业特性,加大实习实践生均经费投入,专款专用,确保满足实习实践基本需求。二是完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制度。在数字化时代,完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制度对于提升实习实践管理效能至关重要。建立实习实践信息对接平台,能够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快速传递和有效对接。通过该平台,企业可以发布实习岗位信息、招聘需求等,高校可以发布学生实习意向、专业信息等,学生可以在线浏览实习岗位,投递简历,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完善实习实践信息共享及管理系统,探索实习实践过程跟踪管理、信息发布、就业指导、安全保障等全链条动态监管数字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实习实践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三是完善评价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习质量评估体系,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实习单位评价、指导教师评价等多个维度。评估体系应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既要考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也要关注实习成果的社会效益。四是完善实习实践安全制度。安全是实习实践的首要前提,完善实习实践安全制度,需要将安全工作与学生实习实践一起谋划、一起部署。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推动校、政、企各方面的安全制度有机衔接、系统集成。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企业应在实习场所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警示标识,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政府应加强对实习实践安全工作的监管,制定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督促高校和企业落实安全责任。

精准施策,创新实习实践内容体系。实习实践的目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统一要求和分类实施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域、专业、项目的差异,构建“专业+服务+思政”相互融合,互为依托的实践育人内容体系。一方面,社会实践要以“专业”特色为抓手,将“服务”贯穿全过程。一是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社会实践在项目选择、内容设计、具体实施上都要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这既有利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效衔接;也有利于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大学生专业兴趣,提高专业技能,加快从知识到能力的快速转换;同时,还沟通了大学课堂与社会需要以及各种职业情境间的联系,对大学生职业理想形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高校人才、技术和智力优势,鼓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随队指导学生实践,与实践地进行充分的资源和信息交流、横向科研合作等;三是要服务于学校的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的交流互助,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在设计上要与“大思政”相结合,提前谋划“思政要素”。社会实践不仅满足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也承担着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更应该在社会生活中与具体实践中来讲。一是社会实践在设计上要与“大思政”相结合,提前谋划“思政要素”,做好“课前设计”,在实践地挖掘典型人和事,实地观察、走访、专访,从典型人物故事中受教育、根植理想与情怀;二是在实践中注重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有机融合,在行走的课堂中,感知国情、民情、社情,在校园外上一堂“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让社会实践内涵更深沉。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但仅凭高校单一资源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新时代完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主动“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实践育人桥梁,积极促进“校、地、企”融合,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打造实践育人“大课堂”,既是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青年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实现了高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双赢效果。

(作者:邓丽,重庆工商大学,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