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育新人——吉安幼专探索“非遗进校园”实践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5-19 11:17:1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记忆与文化认同。剪纸作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教育,已成为高校落实美育、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吉安幼专作为地方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艺术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的责任,积极探索“非遗剪纸艺术进校园”的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与动手能力,也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吉安幼专开展“非遗剪纸进校园”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地方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实践,而校园正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创新的重要场域。剪纸艺术是吉安当地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以其构图巧妙、寓意深远、技法多样而享誉赣鄱大地,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价值。其中,新干剪纸更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吉安幼专作为本地高等师范院校,主动将剪纸艺术引入校园课程与活动,不仅能为当地非遗文化提供新的传播平台,也能拓展吉安剪纸艺术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空间。通过高校系统化、专业化的育人环境,剪纸艺术可以从“技艺传授”上升为“文化理解”,推动学生从认知到认同、再到创造,形成有情感、有深度的文化传承链条。这种在校园场域内展开的“活态传承”,不仅避免了非遗文化的断层和边缘化,也为地方非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与发展契机。
(二)有助于提升师范生传统文化素养与美育能力
高校美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技能,更要重视文化认同的建立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将剪纸这一具有高度文化象征意义的非遗项目引入吉安幼专,有助于丰富师范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结构,提升其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剪纸艺术融合了造型、构图、寓意与民俗,要求学习者在动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传统符号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美学价值,对于正在接受学前教育专业训练的学生而言,这种学习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生成过程。通过系统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师范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进而内化为未来从教过程中的教育信念与育人理念。这不仅有利于其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也为日后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有助于探索地方高校美育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美育课程如何结合地域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精神和教育价值的育人体系,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吉安幼专依托本地非遗资源,开展“剪纸进校园”活动,正是在响应国家美育政策、推动地方文化进高校的积极探索。这样不仅可以突破传统美术教育过于注重技法训练、忽视文化内涵的局限,也能在实践中实现课程内容的本土化、多元化和综合化[2]。通过非遗项目引领课程建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课程体系的重构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地方高校实现美育育人目标、建设“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艺术课程提供了可行路径。
二、吉安幼专探索“非遗剪纸进校园”的实践新路径
(一)构建课程化体系,推动非遗剪纸融入教育主阵地
将非遗剪纸有效引入校园,首要在于将其课程化、系统化,使其成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吉安幼专应充分挖掘本地剪纸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结合学前幼师教育专业课程特色,开发相适配的剪纸教学模块。例如,可将剪纸艺术纳入《美术基础》《儿童手工》《地方文化概论》等课程内容,既强化技艺传授,也注重文化理解,形成“技艺+文化+育人”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学习路径,从简单图案剪纸训练到主题性创作实践,增强课程的层次性与挑战性。此外,学校还可推动“剪纸课程思政”建设,将非遗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民俗智慧和劳动精神引导性地融入课堂讲授,帮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文化自信[3]。
(二)完善实践平台建设,拓展非遗学习与展示空间
要真正实现非遗进校园的“活化”应用,学校必须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常态化的实践平台,使剪纸不止于课堂、活跃于校园。吉安幼专可依托校内资源,设立“非遗剪纸工作坊”“学生剪纸社团”“剪纸艺术展厅”等实体空间,为学生提供开放、灵活的学习和创作场所。在工作坊中,学生可在指导教师带领下进行剪纸技法训练、作品创作与文化研习,实现实践操作与专业引导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学校还应积极组织剪纸主题展览、竞赛活动和校园节庆表演等,营造浓厚的传统艺术氛围,提升师生参与感和认同感。在展示层面,可建立学生剪纸作品的常设展板或校园文化角,定期更换展品,推动剪纸文化“可视化”“日常化”[4]。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表达空间,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加强校地合作机制,构建剪纸人才共育格局
非遗剪纸的传承和教育离不开传承人、文化机构与教育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吉安幼专应主动加强与地方文化馆、剪纸协会、乡土艺人等机构和个人的合作,建立“校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非遗传承机制。一方面,学校可邀请具有代表性的非遗剪纸传承人走进课堂,开设剪纸讲座、技艺展示或短期培训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剪纸文化技艺,从而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另一方面,也可安排学生进入乡村文化站、剪纸体验馆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或实习见习,将所学剪纸技能应用于儿童教育、文化传播和社区服务中,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这种校地协同的开放机制,既可以拓展剪纸教育的资源边界,也能推动剪纸人才培养与地方文化生态的有机融合,为地方高校非遗教育探索出一条特色育人新路径。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与创造热情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在“非遗剪纸进校园”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应建立与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方面,吉安幼专可在现有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引入过程性评价、项目化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文化理解水平和创意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在课程中设立“作品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剪纸技能的提升过程与文化理解的深化轨迹[5];在学期末,组织学生开展以剪纸艺术创作为主题的作品展示考核,如“剪纸中的中国节”“家乡民俗主题剪纸”等,引导学生将剪纸技艺学习与文化表达有机融合。同时,也可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创作、跨专业交流活动等,在合作与讨论中深化认知、拓展思维。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成果,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营造重过程、重体验、重创新的教学氛围。
综上所述,非遗剪纸进校园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更是高校落实美育教育、培育师范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抓手。吉安幼专应继续立足本土资源,拓宽实践维度,深化机制建设,在探索中不断优化育人模式,提升非遗育人的深度与广度,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发展贡献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作者:周金鹏;作者单位: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