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5-05-19 15:42: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结晶,承载着民族精神与历史记忆,是开展各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资源。党的二十大对“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提出了重要要求。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政治使命,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不仅能够进一步挖掘和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同时对青年价值观的塑造与家国情怀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价值意蕴:精神引领与育人功能的双重深化

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思想引领力。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结晶,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更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教育资源库。从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的信仰坚守,到长征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气概;从延安精神“实事求是闯新路”的实践品格,到西柏坡精神“两个务必”的赶考智慧,这些精神谱系通过具象化的历史场景、可感知的英雄事迹和可触摸的文物载体,构建起跨越时空的价值传递通道。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冲击带来的价值迷失风险,通过将红色文化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引导,可以使大学生在革命先辈“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奋斗轨迹中,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深层认同,进而筑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防线。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了精神引领与育人功能的双重深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红色文化资源助力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五育并举”的天然载体,其德育价值体现在革命先烈忠诚担当的品格中,智育要素蕴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里,体育精神彰显在红军将士“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体魄中,美育特质流淌在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审美意象间,劳动教育则深植于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实践传统内。教育部明确要求要将红色基因植入育人体系,高校通过开发校本化红色课程群、建设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项目,可以使红色资源转化为结构化育人要素,助力育人目标的实现。其二,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功能独特,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既为新时代全方位办好思想政治工作强化资源支撑,也有助于优化整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其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也促进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继承与发展。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不仅涉及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还关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强化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可以在实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同时,有力推动历史、现实、未来相贯通,使红色文化在青年话语体系中焕发新活力,如清华大学“红色基因库”建设项目,通过AI技术修复革命文物影像,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可交互的红色记忆空间,开创了文化传承的新范式,也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创新方式。这种创造性转化既坚守了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又适应青年认知特点,赋予红色文化资源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红色基因的赓续发展。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承载物,是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育人模式,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将其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教材,营造高校红色文化学习氛围,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

其一,以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构建多维立体的教学内容体系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深挖红色文化资源背后的历史故事、人物事迹和革命精神并将其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通过整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革命理论、党史文献中的红色记忆、革命先辈的实践智慧,构建“理论—历史—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融入《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嵌入井冈山精神的理论溯源。高校要擅用地域资源,打造特色化教学内容。例如在教育教学中,挖掘红色地标、红色精神、红色文物背后的教育意义,鼓励学生参与红色微党课的制作与讲解,将校史馆藏品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包等。

在高校教学课程方面,学校可设置《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必修课课程,这些课程通过讲述革命故事、传播红色精神,能够深化学生的价值认同,培养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选修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可开设一些如《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需求。这些课程可以深入探讨红色文化的内涵、发展脉络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以及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意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其二,以技术融合驱动教学方式创新,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效果

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历史背景、形成过程、精神特质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帮助学生构建起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全面认知。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珍贵的历史图片、感人的英雄事迹等素材,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感悟到红色文化资源所传递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时代担当,激发其社会责任感。思政课教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课程实践中,可以推行如“红色剧本杀”的情景教学,将党史重大事件改编为互动剧本,鼓励学生参与“红色剧本”的创作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影像叙事重构历史认知,通过角色扮演深化价值观认同,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要构建“行走的思政课”体系,组织学生参与红色实践项目设计、志愿服务,将课堂延伸至革命纪念馆、社区实践基地。

构建虚实融合的立体化教学场景,运用VR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空间,实现历史场景的增强再现。整合高校所在地的地域资源,建立大思政课云互动平台,定期更新红色资源库,整合红色文化场馆的数字化资源。打造“线上资源平台+线下实践基地”的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中,创办“红色经典”移动学习社区,鼓励实现师生跨时空的红色文化共创共享,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效果。

其三,以协同机制保障育人实效,构建系统集成的教学支撑体系

在工作机制构建方面,构建“党委统筹—部门协同—院系落实”的三级工作机制,形成权责明晰、高效联动的育人格局。党委层面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分管教学、宣传、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思政课建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红色文化育人战略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部门间协同配合,形成宣传部门统筹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教务部门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学工部门精心组织实践活动的协同格局,实现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完善科学系统的评价反馈体系,建立包含认知提升、情感认同、行为转化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教学成效。通过红色文化竞赛、红色文化实践,采用评价法记录学生参与红色实践的全过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红色精神的感悟与认同,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教学效果,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行为数据等,建立数据分析模型,精准评估教学活动的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

此外,要着力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多管齐下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文化育人能力。定期邀请党史专家、红色文化研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与培训课程,从理论深度和历史广度上提升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组织教师前往红色革命圣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让教师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此外,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与相关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建立红色文化研究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开展红色文化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红色文化建设项目,在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逐步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红色文化育人师资队伍,为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内容、方法、机制的三维创新。通过构建“内容立体化、方法智能化、机制协同化”的融入体系,既能使红色文化资源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财富,又能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飞跃,从而逐步实现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王贺雨,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