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镜活”三法筑牢基层廉洁“新堤坝”
发布时间:2025-05-20 11:03: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如甘霖润土、利剑出鞘,既回应了群众对基层“微权力”规范运行的迫切期待,又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份廉洁制度保障。基层应抓住时机,以“清单式”划责、“穿透式”监督、“源头式”治理,为重塑“基层治理新生态”注入强劲动能。
划定“红线”,严控基层“微腐败”,扎紧制度“铁栅栏”。《规定》以“负面清单”形式明确行为边界,犹如为基层干部立起“戒尺”、划出“雷区”。古人云:“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各级党组织应以“三公开”制度为抓手,将党务、政务、村务置于阳光之下,重点监管惠农资金、集体资产、工程项目及土地流转等关键领域,确保权力规范运行。同步推行“一案双查”,既严惩违纪违法行为,又倒逼监管责任落实,形成长效震慑。与此同时,必须严把干部选拔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充实基层。
高悬“明镜”,洞穿履职“模糊区”,锻造监督“透视眼”。《规定》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为要求,构建了立体化监管网络。可借鉴古代“御史巡按”制度,推行“村级巡察+数据监督+群众监督”模式,通过“互联网 +监督”平台,实现权力运行全流程透明化、可追溯可核查。畅通“信、访、网、电”举报渠道,激活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使每个村民都成为廉洁监督的“移动探头”,形成全民参与、无缝覆盖的监督态势。转变基层干部思维,从“被动迎检”转向“主动晒权”,在村级事务管理中主动运用数字监管平台实时公开信息,对重大决策、集体“三资”管理等事项,引入第三方审计、村民代表听证等机制打破“内部人控制”困局,并以开放姿态接受巡察、审计等专业监督,将权力运行置于多维“探照灯”下,以公开透明的治理实践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
激活“活水”,奔涌创新“新动能”,培育清廉“内生力”。《规定》以“严管方显厚爱,监督亦是保护”之道,以刚柔并济之策激发农村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各级党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廉洁履职”正向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优先提拔,并开展“清廉村居”创建活动,将廉洁要求融入村规民约,培育“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土壤。同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遭受诬告错告的干部澄清正名,对受处理干部跟踪回访,助其重拾信心,真正做到为担当者担当。通过“制度激励+文化浸润”的双重路径,树立“廉者荣、贪者耻”的鲜明导向,唤醒干部“见贤思齐”的内在自觉,最终实现从“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的深层转变,为基层筑牢廉洁“新堤坝”。(资阳市雁江区委组织部: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