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南椰雕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20 15:37: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摘要

海南椰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海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海洋文明。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既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本文通过分析海南椰雕的工艺特色、文化内涵及当前国际传播现状,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接受度与市场需求,提出以“文化共情”为核心的传播策略。建议通过数字化传播、品牌化运营、跨文化合作及政策协同等路径,推动海南椰雕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赢,为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实践参考。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海南椰雕作为中国唯一以椰子为原材料的雕刻艺术,融合了海洋文化、黎族传统与中原工艺精髓,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沿线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海南椰雕的国际传播迎来历史性机遇。然而,当前其传播仍面临文化认知差异、市场定位模糊、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本文从跨文化交流视角出发,探索海南椰雕借力“一带一路”实现国际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二、海南椰雕的文化价值与工艺特色

1.文化内涵

椰雕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海南椰雕根植于热带海洋文化,其纹样多取材于黎族图腾、海洋生物(如鱼纹、贝壳纹)及中原吉祥图案(如龙凤、云纹),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例如,海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朱凡老师的椰雕器皿“喜上眉梢戏水鸳鸯福寿碗”以椰壳为载体,雕刻传统汉字与吉祥纹样,成为“文化共生”的典型符号。

2.工艺独特性

海南椰雕以“因材施艺”为核心理念,需经过选材、去皮、定型、雕刻、抛光等12道工序。其中,“阴刻”与“镂空雕”技法尤其精湛,如海南椰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名驹突破了在椰壳平面雕刻的手段,通过吸取木雕中榫卯技艺,将几毫米厚的椰壳实现了圆雕的立体效果,展现椰壳天然纹理与人工技艺的完美结合。这种“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工艺美学,使其在国际手工艺品市场中具有差异化竞争力。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非遗国际传播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民心相通”目标,通过“文化丝路”计划推动非遗国际交流。例如,中国-东盟非遗展、中非文化论坛等平台为海南椰雕提供了展示窗口。东南亚、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海南共享热带文化基因,对椰雕产品的接受度较高。以越南为例,其传统漆器工艺与椰雕可形成互补,潜在合作空间广阔。海南自贸港政策降低椰雕出口关税,促进国际贸易,助力椰雕产品走出国门。

四、海南椰雕国际传播的现状与挑战

1.现状分析

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椰雕主要通过景区商店、免税店等面向外国游客销售,但缺乏系统性文化输出。在文化传播主体中,以政府主导的文化活动为主,企业、民间组织参与不足。在传播内容中,偏重工艺展示,文化叙事薄弱。例如,海外展览多强调“雕刻技艺”,忽视椰雕背后的海洋生态观与黎族生活哲学。椰雕独特纹样、技艺易被仿制,目前缺乏国际知识产权布局。相比陶瓷、丝绸等非遗项目,海南椰雕获得的国际推广专项资金较少,企业出海动力不足,但海南省政府于2024年10月发布《海南椰雕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建成椰雕产品体系,提升产业规模。

2.主要挑战

首先,文化传播深度不足。椰雕的文化内涵(如海洋信仰、黎族图腾等)缺乏多文化解读,外国消费者难以理解其价值,传播内容偏重工艺展示,缺乏故事性、互动性,难以引发情感共鸣,需强化跨文化阐释。其次,在产业链短板方面,海南椰雕目前仍以家庭作坊、小型工作室生产为主,规模化企业较少,部分企业尝试机械化辅助生产,但核心雕刻工艺仍依赖手工,产能有限,难以满足国际市场的批量需求。从原料采集、生产加工到国际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尚未形成,尤其缺乏专业的国际物流、跨境支付、售后服务体系,产业链不完善。另外,缺乏国际化视野的椰雕设计人才,产品同质化严重,传统产品占主导,如椰雕茶具、摆件、首饰盒等,设计风格较保守,与国际现代审美存在差距。

五、跨文化视角下的国际传播策略构建策略

1.以“共情传播”为核心逻辑

文化符号转译是跨越文化认知鸿沟的核心手段,将海南椰雕的本土文化符号(如黎族图腾、海洋意象)转化为国际受众可理解、易共鸣的符号体系,融入目标市场的情感需求,充分发挥功能性共情。例如,针对欧洲市场,开发环保主题椰雕杯、餐具,强调“零塑料”“100%天然材料”,契合可持续发展价值观;针对中东市场,融合椰壳材质与伊斯兰几何图案,设计椰雕香薰盒等器皿、摆件,满足当地宗教与生活习惯。

文化叙事,用故事引发情感共鸣,挖掘椰雕背后的“人性化故事”。通过纪录片、短视频、数字博物馆等新媒体方式,讲述椰雕匠人家族传承的故事,从海上丝绸之路挖掘文化渊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记忆。在国际媒体传播,强化情感共鸣。

2.多维传播渠道整合

沉浸式体验激发共情,通过线上社交媒体情感营销、线下沉浸式体验等多渠道提高传播形式。增强数字化平台的应用能力,依托TikTok、Instagram推出工艺解密类短视频,吸引年轻受众,开发元宇宙展厅,允许用户虚拟体验雕刻过程。

梳理主流平台矩阵布局,跨境电商是海南椰雕突破地域限制、直达全球消费者的高效渠道,需结合产品特性、平台规则与文化转译进行系统化运营。

3.产业协同与国际合作

协同创新模式,联合具有现代国际视野的设计师、院校,形成“公司+设计+农户”的运营模式。公司与设计团队协同,利用设计人才和研发优势,对椰雕工艺进行创新和传承,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融合。另外农户提供原料,公司负责销售,实现了多方共赢,推动椰雕产业的发展。

产业融合模式,椰雕文化突破海南的旅游产业捆绑的束缚,拓展与地域性特色的食品制造产业相结合,如与沉香产业、本地特色茶品、特色美食等产业相结合,推出“非遗+”模式,既能丰富产品的种类,又能增加椰雕的销售渠道。

区域联动模式,与东南亚国家共建“椰文化联盟”,推广“椰子工艺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

4.政策保障与人才培养

当前政策与人才培养体系已初步形成“保护—传承—创新”的闭环。未来需进一步优化非遗人才交流平台,提升椰雕在文旅融合中的经济转化能力,确保传统技艺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活力,比如设立“海南椰雕国际传播基金”,支持企业海外参展与知识产权申请。此外,在非遗保护及资源支持方面,开展全省椰雕资源普查,建立国家级/省级传承人技艺记录工程,留存珍贵的技艺档案,系统的梳理和记录,摸清椰雕产业的家底,为后续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在了解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的基础上,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实现椰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保护好椰雕制作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

在人才培养方面,结合传承人培养、学校教育、人才基地建设、交流学习等手段,实施椰雕技艺的人才可持续培养。在高校开设“非遗国际传播”课程,培养精通外语、文化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六、结论与展望

海南椰雕的国际传播不仅是工艺品的输出,更是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理念的实践。通过“一带一路”跨文化交流网络,海南椰雕可借助共情化叙事、数字化赋能与产业协同,实现从“地域符号”到“世界语言”的转型。未来需进一步探索非遗IP授权、文化特许经营等创新模式,推动非遗保护与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深度融合。

(作者:刘文佳,中国党员,艺术设计副教授,就职于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