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邂逅喜剧:科技馆喜剧嘉年华背后的"文旅破壁者"
发布时间:2025-05-21 11:16:2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导语
今年五一假期,厦门科技馆内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欢乐科普风暴"。连续五天的科普喜剧嘉年华吸引上万名游客参与,这场将科学知识与沉浸式喜剧结合的创新实践,不仅让科技馆展品"活"了起来,更让观众在笑声中收获知识。这场文旅融合喜剧实验的尝鲜者——深圳游有方团队,用他们独特的创作理念,为科普传播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
用科学展品讲故事:破解文旅场景的"冷知识困境"
5月2日上午10点,厦门科技馆数学馆的展墙前,游客们突然被一阵悠扬的吉他声吸引,在互动中大家知道了勒洛三角形定律的奥妙。科学之路展墙前,鲸鱼的祖先巴基斯坦古鲸,向观众抛出问题:"如何用勾股定理拯救鲸群?"这个看似天马行空的命题,正是游有方团队破解科技馆"冷知识困境"的密钥。
团队负责人张欣如透露创作思路:"我们发现这面科学之路墙虽陈列着人类智慧结晶,但在节假日人潮中往往沦为背景板。于是经过和厦门科技馆的沟通,我们以鲸鱼保护为主题,让勾股定理成为航海家计算航线的工具,通过戏剧互动让游客自发研究墙面上的科学定律。"这种"命题式创作"模式贯穿整个科技馆:在AI展区,游客化身"未来特工"用编程破解机器人的秘密指令;海洋展区则可以上演即兴音乐剧,观众通过声波实验帮助座头鲸母子团聚。
"与传统导览最大的不同,是让知识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道具,和传统戏剧不同的,是摒弃传统舞台,随地大小演。当然了,这也有赖于科技馆的老师们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建议和包容心态、尝试精神。"张欣如展示的监测数据显示,采用行进式戏剧分流后,热门展区游客停留时间缩短,冷门展区互动率提升,有效疏导节假日景区人流,"当游客主动成为剧情参与者,知识传播就不再是单向灌输"。
Z世代语言革命:当喜剧碰撞科学
"各位家人们,又见面了!"下午场的主馆,演员用"直播体"开场,三分钟内用10个谐音梗讲透三大运动定律。这种年轻化的表达,正是游有方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这支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成员履历涵盖节目制作人、文旅策划人、博物馆策展人、综艺编剧、纪录片导演、即兴戏剧演员等多元领域。张欣如此前在凤凰卫视有多年节目制作经验,媒体基因深刻影响着团队风格:"我在节目制作积累的叙事技巧、综艺策划思路,与线下文旅场景产生奇妙化学反应。就像做综艺要考虑观众留存率,设计戏剧动线时,每个展品都是天然的'广告位'"。
团队独创的"知识包袱"创作法则正在形成粉丝效应:每个笑点必须承载知识点,每个互动环节需经专家审核。在海洋剧场,脱口秀演员用"谐音梗记忆法"教学:"记住,鲸落不是'绝绝子',它是'巨巨资'——巨量资源供养海底生态圈40年!"现场小朋友脱口而出的专业术语,印证着这种"硬核科普"的有效性。“我们要让知识点和笑点齐飞,温度和热度共存,听到观众在欢笑之余讨论馆里的展品背后的科普内容,我们很有成就感!”张欣如说道。
IP孵化实验室:让历史人物成为"顶流爱豆"
嘉年华期间,科技馆的"鲸灵守护者"IP迎来一波又一波大小粉丝。这个梳着蓝色脏辫的虚拟偶像,实则是游有方团队为厦门科技馆量身打造的文化符号。"我们不做通用型IP,每个场馆都应有专属文化基因。"张欣如展示的案例库令人惊叹:南京科举博物馆的"上岸天团"让游客惊叹博物馆还能这么玩,诚毅科技探索中心的"蛇蛇特工队"被地震局邀请返场宣传防震减灾理念。
游有方团队针对厦门科技馆的特点,强化其“科技馆界迪士尼”的标签,又针对南京科技博物馆,将科举的概念“年轻化”,打造李清照、王安石、唐伯虎、陆游等角色组成的穿越版“上岸”天团,李清照来到现代后弥补了女子不能科考的遗憾,唐伯虎来到现代后高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陆游来到现代后终于能和唐婉成为“考研夫妻”改写BE结局…这些角色兼具颜值和人格魅力,吸引无数粉丝游客反复购票入场打卡。
"这不是简单的人物cosplay,而是构建完整的知识宇宙。"技术总监介绍,每个IP角色都有万字背景设定和相关领域专家考证,确保知识输出的严谨性。“从前做新闻的严谨性,也是发挥上了。”张欣如笑言。
死磕派的文化使命:在娱乐至死时代做知识"摆渡人"
深夜11点的会议室,游有方团队仍在复盘当日效果数。张欣如带着团队观看今日录像:"第三场次的海洋展区,需要调整包袱密度。"这种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源自团队对文化传播的深层焦虑。
"见过太多文旅项目沦为打卡背景板,我们想证明娱乐和知识不是对立面。"这种坚持让游有方在文旅赛道独树一帜。当别人用标准化剧本快速复制时,他们坚持为每个场馆撰写独家"文化基因报告";当市场追捧擦边NPC时,他们埋头研发"知识转化率评估模型"。正是这份坚持,让他们获得越来越多有同样坚持的景区的合作邀约,让"冷门"的文化、知识通过游戏、戏剧传播给游客。
“虽然在内容筹备上花的时间心血更多,但我们团队的小伙伴都是全才,能编能写能演能剪,我们每次拿到一个新的场馆量身定制的课题,都非常兴奋,又可以研究新的在地文化和科普知识,并且琢磨用什么好内容传播出去了。”游有方团队乐此不疲研究着更多好的文旅传播方式,将在地文化和科普知识点传播出去。
未来愿景:打造文旅界的"元宇宙"
随着研学剧场、科普音乐剧等衍生品的开发,游有方团队正构建起"文旅内容生态链"。在张欣如的蓝图里,每个科技馆都应拥有自己的"超级英雄":"想象孩子们追着牛顿讨论元宇宙,和爱因斯坦玩剧本杀,这才是未来文旅场馆该有的样子,一代人有一代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小时候我就喜欢和爸妈一起逛科技馆博物馆,研究场馆和游客之间的沟通桥梁,让我很有使命感和成就感。"
这个五一,厦门科技馆的爆红不是终点。当最后一场演出落幕,团队已启程研究下一个知识点的传播模式。在那里,新一代"太空喜剧"正在孕育——或许不久后,我们就能在火星探测器旁,遇见讲着脱口秀的"霍金"与"加加林"。正如张欣如所说:“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永远寻找新的表达。而我们,愿做永远的破壁者,曾经在凤凰做节目的情怀与坚持我用来做文旅产品了,这条路不容易,但让人乐在其中”。(图文: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