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 知行合一 南昌大学学子以专业为帆、以奉献为桨书写成长篇章

发布时间:2025-05-21 15:30: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在南昌大学的校园里,青春的热忱与学术的严谨交织成动人的乐章。物理与材料学院的林嘉阳、焕奎书院的谢贝贝、生命科学学院的吕乐,三位来自不同专业的2022级学子,以扎实的专业学习为根基,以志愿服务为实践舞台,在求知与奉献中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一、材料学子的“双重身份”,在传承与实践中淬炼初心

“报考南昌大学,不仅能感受‘格物致新’的学术氛围,还能在红土地上找到成长的方向。”寒假期间,物理与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林嘉阳回到高中母校,以“形象大使”的身份向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大学故事。照片中,他站在讲台前,手持南昌大学宣传册,笑容自信;背后的PPT上,“实力强”的标题引人注目。

图为林嘉阳为高中学弟学妹宣传南昌大学

作为学生党员,林嘉阳的实践足迹不止于此。在南昌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他与同学们一起挥锄松土、播种育苗,汗水浸透衣背的身影被镜头定格。“劳动教育让我懂得,科研需要‘顶天’的理论,更需要‘立地’的实践。”他感慨道。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田间地头的劳作工具,林嘉阳始终将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他参与的“新型环保材料研发”课题,正致力于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建筑保温材料,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材料科学的价值,在于让资源再生,让生活更可持续。”他说。

二、医路逐梦,以仁心仁术守护生命之光

“第一次独立完成胸腔穿刺操作时,我的手在抖,但想到患者信任的眼神,便有了勇气。”焕奎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谢贝贝,谈及大三的临床实习经历时目光坚定。从解剖课上触摸人体结构的震撼,到跟随导师查房时见证生死博弈的触动,三年的医学学习让她对“医生”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每一次操作都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诊断都是对责任的诠释。”她轻声补充道。

课堂外,谢贝贝的身影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她每周一有时间便会前往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老年居民提供血压监测、血糖管理服务,并设计通俗易懂的《慢性病防治手册》,用漫画图解高血压用药误区。“许多老人记不住专业术语,但‘药片不能当糖吃’这样的提醒,他们一听就懂。”她笑着说。“医学知识只有传递出去,才能发挥更大价值。”

对于未来,谢贝贝的规划清晰而笃定。她计划攻读心血管内科研究生,专攻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心血管疾病是威胁生命的‘无声杀手’,而介入治疗能以微创方式打开生命的通道。”她翻开笔记本,密密麻麻的笔记间夹着一张心脏血管造影图,重点标注了“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的操作要点。她坦言,自己的理想不仅是成为技术精湛的介入医生,更希望推动基层医疗水平提升。

“医生的使命不仅是治愈疾病,更要传递希望。”谢贝贝的笔记本扉页上,一行小字写道:“以专业护佑生命,以温暖照亮人心”。窗外,医学院的红墙被夕阳镀上一层金边,正如她始终相信的——医学的道路上,技术的高度与情怀的厚度,从来都不可分割

三、生科探秘者,在微观世界中解码未来

“你看,这些经过基因编辑的酵母菌,能在紫外线下发光!”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吕乐,指着培养皿中泛着绿光的菌落向参观实验室的高中生讲解。作为学院“合成生物学”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他早已习惯将晦涩的术语转化为生动的比喻。

从大一的DNA提取实验到大三的“秸秆降解菌定向改造”项目,吕乐的成长轨迹写满了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与热忱。在实验室通宵优化菌株培养条件、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目标基因……这些经历让他坚信:“生物技术不仅是实验室里的突破,更是解决粮食、能源、医疗难题的钥匙。”他的志愿服务同样充满创意——为乡村中学生开设“微观世界探秘”公益课,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用彩色模型讲解基因结构。照片中,他半蹲在课桌旁,指导一名学生调整目镜焦距,眼神专注。“我想让孩子们知道,科学离生活并不遥远。”他说。

对于未来,吕乐计划跨足生物信息学领域,探索AI在蛋白质预测中的应用。“生命科学的魅力在于跨界融合,而我们的责任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以知行丈量青春,用理想照亮征途。林嘉阳的材料研发、谢贝贝的医者仁心、吕乐的基因探索……三位学子以专业为舟,以奉献为帆,在南昌大学这片沃土上破浪前行。他们的故事,是千万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需求的缩影;他们的足迹,印证着“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正如赣江之水奔流不息,他们的青春,正以奋斗之姿书写新的篇章。

(供稿人:南昌大学物理与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林嘉阳、南昌大学焕奎书院临床医学谢贝贝、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吕乐)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