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赋能高校体育的动力机制及转化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23 15:31:5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的职责,更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德的关键领域。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推进,将思政要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赋能高校体育是必然趋势,课程思政建设让体育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锻炼,更让学生在锻炼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内化思政知识。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的有机结合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品质培养,这些品质在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同样受用,帮助他们践行诚实守信、遵守法律法规,成长为社会栋梁。
一、内外双驱的动力机制
在体育教学中要实施课程思政,需依次明确三个核心问题: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要实施课程思政、怎样建设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赋能高校体育并非是思政课与体育课的简单叠加,而是构建起多维度、多层次且各要素相互协调作用的系统机制。
一方面,课程思政赋能高校体育具备内生动力。一是基于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高校体育不仅承担着传授运动技能、培养学生体质健康的任务,更要培养身心协调、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传统高校体育存在“重技能、轻育人”倾向,而课程思政通过挖掘体育中的德育资源(如团队运动中的集体主义、竞技比赛中的规则意识),将“强身”与“铸魂”有机结合,使体育教育回归“立德树人”本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全过程,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基于学生自身素质功能拓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期待已经从单一的体能训练延伸至心理调节、精神培育与价值塑造等多元领域。课程思政通过解析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武术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奥林匹克彰显的体育精神等,拓宽学生们的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借助讲述运动员的励志故事、设置具有挑战性的训练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们迎难而上、突破自我的坚韧品格;组织体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不同性格、背景的人,引导其在多元互动中提升协作与社交能力,为社会化发展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赋能高校体育具备外部动力。第一,国家政策的导向驱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强调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要求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高校体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环节,积极响应政策导向,加速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地。第二,社会发展对综合素质人才的现实需求。新时代对人才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课程思政赋能高校体育,既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又能同步培育道德情操、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更好匹配社会多元化需求。当今社会亟需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通过融入国际体育文化、奥林匹克精神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多元体育价值观,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示中国风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二、体教融合的转化路径
课程思政赋能高校体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通过多样化的措施能助力课程思政赋能高校体育的发展。立足教育本质传承优良的教学作风并贴合学生发展需要,破解传统“重体轻育”难题,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从文化素养、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等多维度发力,推动体育教学从单一技能传授向全面育人转型。
第一,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需避免思政与体育的机械叠加,应紧密结合体育课程的属性和教学规律,精准锚定融合路径。在课程设计上,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早锻炼、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及竞赛等体育大课程内容,构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特色的课内外一体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以满足学生多元的体育发展需求,完成体育素质教育目标,培育终身体育意识。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一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融合,借助互联网、多媒体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势,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通过校园教育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发布教学资源,将赛事的精彩瞬间与背后的思政故事相结合,如剪辑中国女排在国际大赛中逆风翻盘的比赛片段,搭配女排队员们团结拼搏的采访语录和教练的战术解析,生动诠释“女排精神”。二是采用情景式教学,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体育魅力。充分利用体育馆资源,在赛事中融入国旗、国际赛事主题曲等元素,由教师担任赛事组织者和裁判,精准捕捉思政教育契机,以赛促学深化育人实效。
第三,加强师资建设,提升育人能力。体育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力量,其思政素养直接影响育人成效,必须重视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高校应践行师生“共学习、同进步”理念,定期开展体育教师专业技能与思想政治专题培训,加强对体育教师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师德师风的建设,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思政理论水平。同时,引导教师立足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挥好课程思政引路人作用,实现体育教学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第四,完善评价体系,优化实施效果。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保障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落地见效的关键。一方面,高校应构建立体化的评价标准,囊括学生体育技能的提升、思政素养的理解、教师能力表现、学科融合深度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传统方式收集师生反馈的同时通过网络投票、学习平台数据抓取等数字化手段分析教学效果。同时,建立反馈与调整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推动其建设成效的螺旋式上升,确保教学质量,提升体育课程育人功能。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赋能高校体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需要国家、社会、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国家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高校完善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教师提升思政教学能力。未来,还需持续深化课程思政赋能高校体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探索,优化动力机制与转化路径,全面提升高校体育育人实效。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数字素养赋能高校体育一体化竞技教学机制与路径研究(24B0564)阶段性研究成果;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程思政赋能高校体育的动力机制及转化路径研究(23YBA173)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李东祁,湖南工商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副教授;刘猛,湖南工商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