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曾的田野“笔墨修行记”
发布时间:2025-05-26 15:28:0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硕士毕业选择返乡之际,导师曾赠我郭熙“三远法”画论,彼时只当是学术创作的指导,未曾深想与基层写作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今在西南小镇驻村一载有余,方觉基层写作恰似“看山三境”:初识形貌,渐察肌理,终得神韵。而我手中这支记录乡村振兴的“小笔头”,也在“破题-掘进-升华”的不断锤炼中,悄然完成了从学术思维到政务表达的蜕变。
标题的在地化“编码”,让政策接上地气。“题好半篇文”,这句在写作领域颠扑不破的定律,在基层工作中同样值得参考。还记得初到乡镇,着手拟写秸秆禁烧通知时,我抱着政策文件反复琢磨,六易其稿,写出来的标题却始终空泛生硬,满是学术化的表述,群众看了只怕是云里雾里。直到一次走访中,听到一位老农正用“秆秆要还田,烧烧罚两千”的顺口溜向乡亲们宣传禁烧政策,那朗朗上口的本地语言,一下子就把政策要点说得明明白白。那一刻,我茅塞顿开,终于悟出了基层写作中“小标题”的要义:不能只是机械地照搬政策文件里的空泛理论,而是要将其转化为本地群众熟悉的行动代号,要从政策文件中提炼出核心的“筋骨”,再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赋予其鲜活的“血肉”,最后在典型案例里找到能激活整个标题的“细胞”。
如今,我的素材库里精心收藏着三类“秘诀”。第一类是政策原文的“基因片段”,它们是政策的核心灵魂,确保我们的写作不偏离大方向;第二类是方言俗语的“表达密码”,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能让政策文件带着基层的温度不再冷冰冰;第三类是典型案例的“生长样本”,它们是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的具体体现,让抽象的政策变得可触可感。这三类“秘诀”就像绘画中的“三原色”,相互搭配融合,奠定了我基层写作的坚实基础。
案例的立体化“剖析”,让数据讲述故事。还记得在撰写产业扶贫报告时,初出茅庐的我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那就是执着于罗列大量的数据,以为数据越多就越有说服力。直到林场主老周反问我:“知道为什么我的菌棒比别人多产两茬?”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跟踪观察老周的产业模式,这才发现,他的“菌渣还田-林下养殖”种养循环系统,看似简单,实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基层的一个微型实验室。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基层写作的“小切口”就应该像CT扫描一样,不仅要看到整体的组织架构,更要洞察到细微的“毛细血管”。
从那以后,我每写一篇稿子,都坚持“三个一”:一个典型人物,通过人物的故事和经历,让读者感受到基层工作的真实温度;一组数据链条,用数据串联起产业发展的脉络,展现发展的成果和趋势;一套操作模块,详细阐述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步骤,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这样的写作方式,让案例不再是枯燥的数据堆砌,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具有借鉴意义的故事。
政策的温度化“转化”,让文件贴近民生。初次参与防汛预案编制时,我以为照搬上级模板就万事大吉,对“特殊人群转移”条款只当任务填充。直到暴雨夜巡堤,韦书记的手电筒突然照亮坡下青瓦屋:“三户聋哑老人住这儿,听不见警报。”他蹲在渗水的堤岸边,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箭头,“得标清楚撤离路线,配闪光警示牌。”雨滴砸在他泛白的安全帽上,他比划着手语动作,眼里映着堤岸裂缝的反光。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原来政策文本上的每个句号,实则都是民生答卷的冒号,意味着对群众需求的持续关注和回应。就像那次巡堤,文件里“确保安全”的黑体字,就是具体到每户门前、每处转角的台阶和标识。
回去以后,我的写作流程里多了“三看”和“三关”。“三看”即看现场痕迹,去实地考察,了解政策实施的实际情况;看群众表情,从群众的反映中感受政策的效果;看长期效应,考虑政策对未来的影响。“三关”则是过群众语言的转译关,把晦涩的政策语言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过执行难点的预判关,提前考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过长期效益的评估关,确保政策不仅能解决当下的问题,还能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写作流程,让政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件,而是充满民生关怀、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
从学术殿堂到田埂地头,这一年多的驻村经历,我的“小笔头”记录的早已不只是简单的工作日志,更是一次认知体系的彻底迭代升级。基层写作的终极要义,或许就在于让政策文件长出泥土的根系,让理论表述绽放野花的芬芳。当我们的文字能够准确描述李婶家的旱厕改造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够清晰呈现王叔家的产业账本上收入的变化时,或许就真正达到了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境界。(沙河镇人民政府:曾以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