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功能及实践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5-06-06 15:54:3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多样性,既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作为传统思政教育的延伸和拓展,肩负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深入研究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功能及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功能
(一)思想引领功能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思想引领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功能。网络思政教育通过在网络平台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网络环境中,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确保大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例如,通过开展网上主题党课、时政热点解读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价值塑造功能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思政教育在价值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平台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如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让大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追求真善美。同时,网络思政教育可以针对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价值困惑,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等,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利用网络开展道德讨论、价值辨析等活动,让大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文化传承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通过网络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给大学生,如通过动画、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示传统节日、经典名著、传统艺术等,让大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网络思政教育还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例如,开展网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创意作品比赛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互动沟通功能
网络的互动性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沟通渠道。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网络思政教育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交流。通过网络论坛、社交媒体、在线直播等平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学生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这种互动沟通功能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例如,建立师生网络交流群,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问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
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思想状况,优化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时政热点问题和社会发展动态融入网络思政教育中,让大学生了解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用生动的案例、通俗的语言解读理论知识,让大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实用性和亲和力。同时,要丰富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利用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提高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制作系列微视频,以小故事讲述大道理,让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
(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实效性
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式方法。一是开展互动式教学,利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在线直播等平台,组织大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辩论等活动,让大学生在互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提高参与度和积极性。二是开展体验式教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大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和理解思政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开展个性化教学,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如在线辅导、心理咨询等,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例如,利用直播平台开展“思政公开课”,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校友等进行授课,同时设置互动环节,让大学生与授课者进行实时交流。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网络素养
高校要加强网络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一是加强教师的网络技术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网络技术培训课程,让教师掌握网络平台的使用方法、网络信息的筛选和处理技巧等,提高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二是加强教师的网络思政教育理论学习,让教师了解网络思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网络思政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建立教师网络思政教育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网络思政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共同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质量。例如,组织教师参加网络思政教育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让教师在交流中学习和进步。
(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管理
高校要加强网络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一是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如思政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整合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健康、有益的网络信息。二是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引导,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掌握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舆情动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引导和处理,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三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信息辨别能力,让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例如,开展网络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理性上网。
(五)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需要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家长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家长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大学生在学校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大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和策略。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高校的思政教育活动,如在线家长会、家长课堂等,与学校共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建立家长微信群、QQ群等,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思想引领、价值塑造、文化传承和互动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网络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最大效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作者:谢昌发,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