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进校园对大学生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5-06-09 10:50: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魂,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止戈为武。武,拥有维护自身权益与保障自身安全的实力,年轻人修习武术能够使其精壮神足,由内而外由身到心地感受到安全感。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将武术文化融入校园体育教学中,以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强健大学生体魄,深化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1 武术文化进校园的价值意蕴
1.1 培育民族认同,强化家国情怀
武术是一种民间艺术,它与人们的精神情感密切相连。在甲骨文中,“武”之一字由“止”与“戈”构成,“止戈为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随着武术文化的不断传承与演变,武术文化逐渐从止戈为武的和平理念转变为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认为武术不仅仅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方式,更是保卫家、让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手段。历史上许多武术名家以武报国充分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担当。将这样一份具有厚重感的武术文化引进校园,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武术与家国的关系、武术与民族发展的联系,更能够通过了解精忠报国故事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价值观,使其更具民族自信心和保家卫国情怀。
1.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武术是一门技艺,它所呈现的价值观体现的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技艺与道法的追求,武术具有拜师之仪、尚德之礼,传统的武术学习主要以师徒制为传承方式,而徒弟在学习师父技艺之前需要先拜师,这体现了武术文化的德为艺先精神风貌。随着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形成了独树一帜但十分完善和丰富的文化体系,成为蕴含民族思想、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全球化浪潮下,西方体育运动项目逐渐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产生了影响,部分大学生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了解远胜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这是一种民族文化传承断层的表现。推进中华武术进校园,本质上是为学生搭建了学习中华优秀武术文化的桥梁,学生通过亲身练习,能够逐渐感受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并逐渐形成对古代先人智慧的敬佩之心,进而演变为作为中华子女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1.3 促进身心健康,塑造健全人格
武术动作之平衡、屈伸能够带动全身上下(包括神经、器官)活动起来,科学的武术训练能够改善人体机能、调养人的气血,使身体内部环境达到平衡的状态,学生练习武术动作,能够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并能够帮助改善含胸弓背问题。武术虽然是一项中国体育运动项目,但它的作用远不止于强身健体,它还能够有效调节身心平衡,使现代大学生平稳面对社交问题和学业压力,武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抗压的能力,磨炼学生意志。除此之外,武术讲究武德修养,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谦逊、坚韧的品质,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环境。
2 武术文化进校园的策略
2.1 构建含武术文化在内的体育课程体系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武术蕴含的文化基因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其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民族自信等价值观已然深深地融入了传承人的血脉,成为影响其行为模式以及思想方式的精神内核。将武术文化引进校园,可借助公共体育课程,以国家推广的体育项目为核心,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地方特色,构建具有武术精髓的体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日常体育活动中学习武术精神。可以开设的武术项目有南拳、太极拳、长拳等,这是当前中国普及度较高的武术拳种,教学者们可结合当地武术文化进行针对性地研究和引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每一招武术动作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炼体现,以“文化讲解、实战训练”为教学模式促进武术理实一体化。只有讲清楚武术文化的来龙去脉,才能激活学生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自信。
2.2 重塑文化自信内涵、创新校园武术教育模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武化”教育,正如有关研究者提出的:“武化,是物质文明的保障与导向”“武化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技艺传授方面,更体现在以传统武术教育为手段,系统训练塑造现代人的健全人格,从而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时代新人”,“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是现代武术教育的深层含义。推进武术文化进校园要构建文化浸润与技艺传承并重的教育体系,将武术文化融入日常体育教学和文化教学,促进武术技艺的传承与武术文化的发展。纵观中国5000年发展历史以及新时代发展实践,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能够得以延续的来源,只有扎根传统才能开创未来,才能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创新发展。所以推进武术文化进校园既要教好武术技艺,又要讲好武术文化精髓,让大学生群体在练习和学习中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具体实施中可建立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除去上述说的纳入必修体育课程方法,还可以建设选修课、开设武术文化社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武术内容。为确保学校武术学习的纯正性,学校还需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通过组织校际交流赛以及武术文化节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武术文化。
2.3 加强体育教师武术文化修养
武术之所以能够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其根本原因在于武术文化的内在价值体系,这种自信本质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现代人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教师作为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武术素养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推进武术文化进校园,任课教师肩负的责任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体育运动教学的身体形态以及武术动作的掌握,更在于能够以优秀的武术文化塑造学生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深挖武术文化意蕴,系统阐释其民族精神与文化思想,在详细的解读中带动学生情感体验。学校须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武术文化修养,具体方法:定期组织武术文化专题研修班,邀请武术名家进校园为师生讲解理论知识和武术技艺;实施双师制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协同武术专家、非遗传承人协同备课,促进武术文化的有机融入;开发武术文化教学资源库,为体育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2.4 培育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学校推广武术文化要认清武术的传统文化本质,要通过比较揭示传统武术文化和国外体育文化的异同,彰显中华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学生作为武术文化学习的主体,需改善被动学习习惯,形成“文化自觉”,主动加入文化学习过程中,辩证看待外国文化的侵入和影响;系统剖析民族武术的文化根源、演进过程,挖掘民族武术与他国武技的关系,了解中国武术项目在历史背景下的演变、推陈出新,确保武术传承不失真、不残缺;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学习中身体力行地延续武术技艺,传承武术精神。基于对优秀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坚定文化自信,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独立思辨能力与文化定力,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与传播者,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活力。
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是重要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方式,能够培养大学生民族认同、家国情怀、促进身心健康,塑造健全人格,武化教育是其他任何一种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推进武术文化进校园,以体育必修课、武术社团为载体,依托国家推广的武术项目,结合地方特色、师资力量,打造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的体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武术动作训练、文化浸润过程中感悟武术文化魅力,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作者:杨文凯,南昌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南昌工程学院2025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课题号:2025SYH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