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书写在农村大地——构建 高技能“新农人”育训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5-06-11 17:06: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鼓舞下,农村人才培养已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而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正面临着资源分散、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相脱离等多方面的挑战。该研究以建构高技能“新农人”育训模式为目标,以育训理念、机制、方式和队伍的创新为手段,融合政府、高校、产业和企业的资源,使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效对接。这一举措对提高“新农人”的素质,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理论基础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导向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政策导向,旨在通过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升农民职业技能、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实现了农业强、农村兴、农民富的目标。这一战略强调教育的关键性,特别指出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农民提供有力支撑。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更加明确了教育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满足民生需求的目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二)产教融合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关联
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息息相关。农村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的主要方式,需要紧贴农村产业发展需要。通过产教融合可以使农村职业教育导入产业前沿技术与理念、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期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高技能的“新农人”,为农村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三)终身教育理念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终身教育理念注重个体全生命周期内不断学习与自我提升,这一思想对农村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启示。在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农户需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技能。农村职业教育要持终身教育理念,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给农民以不断学习与技能提升机会,帮助农民成为高技能新型职业农民,从而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
二、育训理念创新
(一)践行“关爱三农·德润乡村·兴黔惠民”理念
本研究深入地落实了“关心三农,德润乡村,兴黔惠民”的教育观念,这不仅是对党中央有关“三农”工作指导方针的积极响应,同时也符合农村职业教育高品质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理念强调在育训过程中既要注重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又要注重农民全面发展,通过德育与智育齐头并进,培养出既技艺精湛又品德高尚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理念创新为农村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为构建高技能“新农人”育训模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还展现了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通过育训活动既传授了农业知识与技能,又重视了对学员思想品德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着重阐述了农业生产实践对学员意志品质的磨练,对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发扬,对学员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育训始终,保证培育出来的“新农人”不仅具有精湛的农业技能而且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是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力军,这一思想的实施赋予农村职业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培育全面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遵循。
(三)家国情怀与职业道德的培育
在高技能“新农人”育训模式建设中重视家国情怀和职业道德培养,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相融合,引导受训者深刻认识到个人命运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其服务乡村,振兴农业的家国情怀。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把诚信、敬业、爱国的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育训过程中,培养新时代农民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与道德操守。这一强调全面育人的思想,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塑造出其崇高人格品质,从而为做一名有责任、有情怀的新型职业农民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为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人才保障。
三、育训机制创新
(一)政校行企“四方”聚力融通机制
本研究以创新的方式建立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四方”合作机制,确保了政府、高等教育机构、行业和企业在“新农人”培训中能够紧密协作并共享资源。政府在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等方面起主导作用;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承担着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任务;行业给予专业指导,标准规范;企业又为实践基地,提供就业岗位。四方协同联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有效破解“新农人”育训工作中存在的资源分散和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为建立高效系统育训工作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政府主导、高校培育、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运行模式
本研究所建构的育训机制采取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培育主体,行业为引导主体,企业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运作方式,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协同育人系统。政府对育训工作的宏观指导与资源保障是通过政策的制定与经费的投入来实现的;各院校凭借专业优势承担课程设计及教学实施等任务,对学员进行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训练;行业组织制定专业标准、行业规范保证育训内容贴近市场需求;企业则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促进学员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该运行模式将各方面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教育链,人才链以及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结合起来,从而为“新农人”的充分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培训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势互补
在育训机制创新方面,该研究强调培训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以搭建政校行企协同合作平台为抓手,将教育、产业和科研多领域资源深度整合。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高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资源贡献、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和市场洞察等。各方面的资源通过平台无缝衔接和共享,从而有效地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通过精准对接行业需要,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保障育训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这一高效整合、优势互补机制为培育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技能“新农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保证。
图1 培训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势互补思维导图
四、构建创新育训模式
(一)“五维支撑”助力“三产共兴”模式
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五维支撑”助“三产共兴”育训模式,这一模式从政府政策、高校教育、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和社区支持等五个主要维度对“新农人”培育和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农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推动农业和第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村经济多元化。“五维支撑”下育训工作既要重视农业技能传授又要重视“新农人”市场意识、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为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合作共进,兴旺发达提供了全方位人才保障。
(二)分类聚向“金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本研究以育训模式创新为主线,重点围绕分类聚到“金项目”研发和实施展开。在深入调查研究农村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将育训项目分解为农业技术、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几个门类,并在每一个门类之下又细分了具体的项目,从而形成了一个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金项目”体系。这些工程密切结合农村实际、强调实践操作和理论提升,以培养具有特定能力的高素质“新农人”为目标。在实施中通过加强项目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保证了各项目准确对接行业需求,切实提高了“新农人”培育的质量和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育训并举“金课程”与“金教材”的建设
本研究在创新育训模式时十分重视“金课程”和“金教材”建设,根据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及“新农人”发展规律,精心制作一批富有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的“金课程”,保证课程内容贴近农业前沿技术和市场动态。同时与之相配套的“金教材”集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适应性于一体,为学习者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学习材料。通过育训并举实现了“金课程”与“金教材”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互为补充,切实提高了“新农人”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四)产教培训实训基地的打造与利用
在创新育训模式上注重产教培训实训基地创建和高效利用,以政府为基础、以高校为依托、以行业和企业为支撑,联合打造一批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产教培训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在装备先进农业设施和装备的同时,引进最新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给“新农人”一个贴近现实,高度模拟的实践环境。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教育链、人才链以及产业链,创新链有效对接,切实提高“新农人”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等,从而为乡村振兴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表1 产教培训实训基地资源与支持体系概览
五、育训团队创新
(一)高水平育训并举团队的组建
在育训团队创新方面,致力于组建一支水平高、育训并举的专业团队。拥有一批政府农业部门专家、高校农业领域教授、行业技术骨干及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等组成的团队,形成了跨领域多层次复合型师资结构。团队成员既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够正确把握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及“新农人”培养需要。通过团队协作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进行深度融合,为“新农人”育训工作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团队在注重不断学习交流的同时,不断推出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和教育理念,确保育训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新农人”。
(二)跨界融合与需求导向的践行
积极实践育训团队创新跨界融合和需求导向理念,通过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和产业等各方面资源,建设跨领域,多学科育训队伍,将知识、技术和市场深度结合。队员们不但有坚实的农业专业知识,而且在信息技术和市场营销方面也有较多涉猎,能准确掌握农村产业发展趋势和“新农人”现实需要。育训期间队伍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结合受训者实际和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动态调整,保证了育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实现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培养一大批符合市场需求、素质过硬的“新农人”。
(三)平台赋能与师资队伍的优化
本研究关注育训团队创新中平台赋能和师资队伍优化问题,通过建立数字化育训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师资队伍提供大量教学素材和先进教学工具等手段,使教学过程智能化、个性化。同时以平台数据反馈为支撑,准确分析受训者的学习需求和成效,为师资培训、推动教师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专业能力持续提高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引进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教学实践性和前沿性等,为培育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高技能“新农人”建设提供了扎实师资保障。
六、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高技能“新农人”的育训模式,使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切实融入到农村实践中。通过创新育训理念、贯彻立德树人、培养家国情怀和职业道德;创新育训机制使政校行企“四方”凝心融通;创新育训模式创建“五维支撑”特色模式等;创新育训队伍、形成高水平和跨界融合的队伍。研究强调资源整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新农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今后应进一步改进育训模式、强化多方合作、为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不断繁荣提供更加强大的人才保障。
(作者:汪莎,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张劲平,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乡村社会服务;李珏,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