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I技术赋能组织工作要把好“方向盘”
发布时间:2025-06-26 11:23: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以DeepSeek为代表的各类人工智能软件开始广泛接入党和政府工作场景,多地组织部门开始尝试主动拥抱“AI”技术,开展了“人工智能+组织工作”的一系列探索实践,比如,浙江省开发“浙里好干部”数字化应用平台,太原市将DeepSeek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联动融合,深圳市福田区建成全国首个AI应用主题党群服务中心等,为组织工作注入了新动能、带来了新变化。然而,受人工智能软件自身缺陷以及组织工作特殊性质等因素影响,二者结合仍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如果认识偏差、操作失当,则可能对组织工作带来负面影响。AI大潮来临之际,必须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静,牢牢把握AI技术赋能组织工作的“方向盘”,确保不发生偏离和偏移,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思想要青睐、不要依赖。人工智能工具通过高效算力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可以为干部选拔任用、党员信息管理、人才精准匹配等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和科学的决策参考。然而,算法并非绝对可靠,其背后是数据模型和人为设定的规则,若盲目相信算法给出的结论,忽视了现实情况和群众真实反馈,就容易陷入“算法陷阱”,导致结果偏离预期。要处理好数据依赖与经验判断的关系,建立“数据+人工”双核研判机制,比如,在干部考察时既用数据画像更重实地印证,在党建督导时既信智能分析更重群众感受,在人才评价时既看算法评分更重实践检验,让决策更贴合实情、更彰显科学。
技术要善用、不要滥用。人工智能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组织工作并非简单的数据处理,而是做“人”的工作,“人”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决不能把一切任务交给人工智能,让人闲置空转。比如,可以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材料写作,但要防止以“自动生成”代替思考锻炼,甚至用人工智能工具生成“谈心谈话记录”“对照检查材料”等,损害组织生活的严肃性;可以用人工智能线上搜集分析群众问题,但不能以线上“数据搜集”代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简单的以数据分析代替人性判断,让党的工作失去应有的“温度”。要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过滤审核机制,提升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过滤能力;要将人工智能作为走好群众路线的有效工具,而非党员干部直面群众、服务群众的“替代品”,推动党群干群关系更加亲密而非疏远。
数据要保密、不要泄密。数据是人工智能工具运行的基础,干部精准画像需要广泛采集干部信息,党员队伍建设情况分析依托大量党员档案,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基于区域产业发展数据,数据集成度和精准度越高,AI分析结果也就愈加精准。然而,数据高度集中也带来了泄密的隐忧,组织工作数据涉及干部、党员、人才等重要资料,内容高度敏感,在数据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数据绝对安全、防范泄密风险,是组织工作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重要前提。要严守数据保密“生命线”,聘用可靠机构、采取专业措施,建立完善高质量的组织工作数据库,从制度层面规范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流程,加强数据备份、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及定期维护,确保组织工作各项数据既运用得好、更保护得好。
效果要真实、不要形式。人工智能工具通过“智慧赋能”改变了组织工作模式,把组工干部从干部信息管理、党员档案整理等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了“1+1大于2”的协同效应。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警惕“AI形式主义”的苗头倾向,比如,将人工智能异化为“表面工程”,盲目引入智能系统却未适配实际业务,出现“重部署、轻使用”的现象,陷入为“AI而AI”的误区。人工智能工具是提升组织工作效率的“倍增器”,而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工艺品”。要坚持实事求是,在引入人工智能前深入调研把握工作痛点,聚焦干部培养使用、党员教育管理、人才引进培育等精准设计应用方案,并定期评估人工智能应用实效,让新兴技术红利得到充分释放。(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管义坤、韩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