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乐治教经验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融合探究
发布时间:2025-06-27 11:11: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一、传统礼乐治理与教化并重的深刻内涵
传统礼乐治教以“礼”“乐”为核心,构建起独特的治理与教化体系,在维护社会秩序、培育个体道德心性方面成效显著。其内涵丰富且极具深意,至今仍对教育与社会治理有着重要启示。
(一)以礼为纲、以乐为辅的治理体系构建
“礼”以明确的制度与规范为基础,以其特有的“约束力”统一思想、校正人心。《礼记・曲礼上》开篇便强调“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点明“礼”是道德养成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托。
从心性约束层面看,“礼”注重通过仪式与规范塑造民众的敬畏之心与道德自觉。正如《论语・颜渊》中“克己复礼为仁”所述,“礼”成为个体克制私欲、修养心性的重要准则,引导人们追求道德高尚的精神境界。
在行为规范方面,“礼”以明确的准则约束社会各阶层的活动。《仪礼》中对冠礼、婚礼、丧礼等人生礼仪的细致规定,使民众在人生重要节点遵循特定流程与规范。如冠礼中“始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三次加冠象征着个体社会责任与身份的转变,通过仪式的规范,强化个体对自身角色的认知,约束其行为符合社会期待。在人际交往中,《礼记・乡饮酒义》规定宴饮时“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通过席位、言行的规范,确立长幼尊卑秩序,使社会交往有序进行。
“乐”则以柔性的艺术感染力辅助“礼”的推行,以其对“和谐性”的极致追求,建立规矩、慑服人心。《礼记・乐记》指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同时,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蕴含着“和”的理念,能调和不同阶层的矛盾。正如《礼记·乐记》中说:“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指出“乐”可以缓解“礼”的等级森严带来的紧张感,使民众在情感共鸣中认同社会秩序,实现“和而不同”的治理目标。
(二)以乐为引、以礼为固的教化功能发挥
在个体教化方面,“乐”与“礼”紧密配合,实现道德与心性的培育。
“乐”以情感为切入点,激发心灵共鸣,引导价值观塑造。一方面,乐可以传递道德价值。虞舜作《韶》乐,传递“仁政”“禅让”的政治伦理,孔子曾评价《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另一方面,乐可以滋养人的德性。如《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命夔“典乐教胄子”,以诗歌、舞蹈、音乐调和青年心性,使其“直而温,宽而栗”。
“礼”则进一步将“乐”所传达的价值观固化为行为准则。如《礼记・乡饮酒义》中宴饮时的座次、言行规范,让民众在行为约束中深化对道德观念的理解与践行,将外在的价值引导内化为稳定的道德心性,最终达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理想教化效果。
二、从礼乐中汲取营养,培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力量
传统礼乐治教以“治理与教化并重”为核心理念,这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教育结合”的思路不谋而合,二者在“刚柔并济”的育人逻辑上高度契合。这种内在一致性,为当代思政教育借鉴传统礼乐经验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可能。
(一)“礼”的约束功能,塑造良好行为规范
“礼”既是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过礼的规范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们相互尊重、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从而养成积极的价值观、优良的道德品格。礼的践行强调诚实守信、宽容待人和恪守责任,而这恰恰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培育的核心素养。在当下社会变迁迅速的大环境中礼的教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柱并引导其在诱惑和挑战面前保持牢固的价值判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礼”这一核心功能,既有利于学生道德风貌的塑造,更能强化学生对于社会规范的认同感和依循性,培养有较高社会责任感公民。
(二)“乐”的情感熏陶,提升学生道德修养
“乐”不只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娱乐手段,而且也是发展情感和道德修养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音乐,诗词等“乐”的表现形式,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情感共鸣和内心安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学生自我调节与情绪管理。“乐”给学生带来的情感共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社会、热爱集体,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困难面前心理抗压能力以及乐观向上精神。融入“乐”这一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塑造健康心理结构,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内在支持。
(三)礼乐的融合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
礼与乐有机结合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实践路径,礼之规范性和乐之和谐性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创造力,同时发展其道德素质。在现代教育下礼乐融合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又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将传统礼乐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生活和学生内心需求,继而提升教育实际效果。礼乐融合之路可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增强活力和吸引力,让教育形式更生动、更有趣、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更有思考深度,由此造就了更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青年一代。
三、礼乐治教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礼乐的有效实践
将传统礼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可借助具体教学活动得以实现。如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可结合经典礼乐文化的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并组织学生对《论语》《孟子》这些经典着作中礼乐思想展开讨论,探究这些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适用性与重要意义。也可通过设计情境模拟活动并借助传统礼仪形式培养集体主义和责任感。课中音画结合还可以有效地融乐于其中,如在授课过程中放一些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的古乐等,以唤起学生情感认同和文化自豪感。通过这一些具体教学策略,既强化礼乐文化渗透力,又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鲜活。
(二)传统礼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传统礼乐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可从具体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3]。例如学校可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中开展活动,并组织学生进行礼仪培训及传统文化体验等,使学生通过活动直接接触并感悟传统礼乐中所蕴含的意义。同时在课堂教学时能把礼乐教育和当代社会问题相结合,促使学生站在传统文化立场上考察当今社会道德风尚和人际关系,形成自觉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约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演讲,也有助于学生对礼乐治教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切实的启迪和成长。
(三)未来教育的新方向,礼乐治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
今后的教育要注重把传统礼乐治教理念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创建多元、立体的教育模式。各院校可将专业课程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设置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程以使学生既能进行理论学习,又能投身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通过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中心,并组织如“礼仪大赛”和“文化节”等多种活动,以激励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和应用礼乐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更具互动性的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和辩论赛,以鲜活的形式使学生领悟并内化传统礼乐教育思想。
结语
传统礼乐治教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本质是育人智慧的古今呼应。从《礼记》“礼以定伦,乐以和情”到当代思政“管理与教育结合”,二者始终聚焦“培养怎样的人”这一核心命题。
实践中,礼乐“约束与熏陶并重”为思政教育提供方法论:“礼”的规范转化为校规与行为准则,“乐”的情感共鸣融入价值引领,形成刚柔并济的育人模式,既顺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又坚守社会规则共识。
传统礼乐与现代思政的融合,不仅为教育困境提供文化方案,更能在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规则意识的新人中,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种古今教育智慧的交融,正是未来教育变革中值得期待的实践创新。
(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成果)
(本文作者:廖靖宇,系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