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簪新语”探非遗:扬州多宝簪花的千年匠心与青春对话
发布时间:2025-06-30 11:21:0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25年6月20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宝簪新语”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扬州金带围多宝簪花非遗技艺研习基地,与扬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陈琦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通过沉浸式学习与体验,探寻这项始于汉唐、盛于宋明的传统技艺,并亲手参与制作,感受非遗匠心的独特魅力。
(图为6月20日,“宝簪新语、乡传华韵”实践团队聆听陈琦老师讲述点翠的制作及其背后凄惨的故事,何雅萱供图)
在研习基地,陈琦老师向团队生动讲述了多宝簪花的历史渊源。她提到,扬州簪花文化可追溯至北宋“四相簪花”的典故—韩琦、王安石等四人因佩戴金带围芍药后相继拜相,成为扬州的文化佳话。而多宝簪花的制作技艺则融合了扬州传统金银加工的“花丝镶嵌”工艺,以珍珠、玛瑙、贝壳等材料制成“贵而不奢”的精致发饰,兼具宫廷华美与民间灵动。
“从汉唐的鲜花簪戴到明清的珠宝镶嵌,再到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文创产品,多宝簪花的演变正是传统文化适应时代的缩影。”陈琦介绍道。她特别提到,现代多宝簪花通过材质创新(如用琉璃替代珊瑚)和设计简化,使非遗作品价格亲民,一支“金带围”簪花仅需两百余元,让更多年轻人能够接触并喜爱这一传统技艺。
(图为6月20日,“宝簪新语、乡传华韵”实践团队听陈琦老师讲述多宝簪花的前世今生并参与制作,于子怡供图)
在陈琦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亲手体验了多宝替花的制作过程。从选材、缠丝到组合花片,每一步都需极致的耐心与细致。“看似简单的花瓣组合,实际需要反复调整角度才能呈现灵动效果。”团队队长何雅萱感叹道。指尖的每一次缠绕与拼接,皆是对“慢工细活”匠心的致敬。通过实践,成员们不仅掌握了基础技法,更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以手传心”的匠人精神。
陈琦强调,多宝簪花的生命力在于“活态传承”:“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以穿戴、可以生活的艺术。”近年来,她通过进校园、社区授课以及行与“簪花映华裳”等展览,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进一步拓宽其应用边界。
(图为6月20日,“宝簪新语、乡传华韵”实践团队在活动结束后与陈琦老师的合影,李子涵供图)
多宝簪花不仅是一种装饰艺术,更承载着扬州的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于“守正创新”——既要坚守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要以当代语言重新诠释其价值。正如陈琦老师所言:“每一代人都应是文化的‘接力者’,而非遗的活力正源于无数双手与心的传递。”
“宝替不语,却道尽千年风华;新语有声,正唤醒时代回响。”未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宝簪新语”团队将继续深入非遗保护一线,以青春之力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千年簪花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华。(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何雅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