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传统基因,激活现代表达“时尚青畲”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杭考察
中国网 2025-07-01 12:36:08

立题破局,乡魂重塑,非遗焕章,文脉续航。6月27日,浙江师范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时尚青畲”暑期实践队20名师生抵达杭州,聚焦“艺术乡建”与“非遗开发”两大主题,通过沉浸体验、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开启了一场乡村文化振兴与非遗传承的当下与未来的对话。

Part 1走进富阳文村,探寻传统基因的现代表达

“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硕果累累,为全国提供了人居环境整治与文化开发的先行样板。在此战略背景下,“历史文化主题发掘”+“网红打卡点营建”的模式,正成为撬动乡村文旅发展的重要支点。其中,位于《富春山居图》实景地、原创地——浙江富阳的文村,便是这一模式下的成功典范。

富阳文村景观

一踏入文村,实践队成员们便被白墙黛瓦的“新杭派民居”风貌深深吸引。由夯土、杭灰石精心构筑的民居立面,与青苔、藤萝、古榕树等自然绿植和谐相融。潺潺溪水相伴,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画面,令人不禁赞叹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队员考察富阳文村景观

这一切的蝶变,源于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为主持的乡村改造。实践队们专访了文村村党总支委员朱逸超,他介绍到:“王澍老师的理念深邃,他认为乡村文的化根脉在于对‘自然生长’的向往。夯土墙、杭灰石这些本土材料,不必囿于传统灰、黄、白的旧貌,通过肌理雕琢和空间重构,同样能焕发高级质感,并赋予乡村现代化的生活便利。”通过访谈,队员们逐渐了解到这个历时四年的乡村改造工程背后的设计理念与文化脉搏,并开始思考如何用传统民居特色与现代建筑语言打造自己心目中的美丽乡村。

实践队员采访现场

国际学生Shonagh Campbell(肖娜·坎贝尔)赞叹道:“这里的建筑既保留了历史肌理,又注入了现代活力,这种文化传承方式令人沉醉。”Liv McIntyre(莉芙·麦金太尔)则表示:“中国乡村建设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

两位国外队员现场交流学习心得

Part 2走进非遗馆,体验数字赋能的活态传承

坐落于杭州之江文化中心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不仅是一座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的殿堂,更是我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非遗馆建设、非遗保护和展陈设计树立了开拓创新的标杆。数据显示,该馆年接待游客逾50万人次,青少年占比高达65%,生动印证了非遗传承的蓬勃生机。

在非遗馆,实践队的中外学子们重点考察了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转化成果。在“永康锡雕”体验区,国家级传承人王师傅现场演绎“一锤定音”的錾刻绝技,队员们在其指导下,亲历了从锡料塑形到纹样雕刻的全过程。在“金石拓印”项目中,大家通过“上纸、捶打、上墨”三道核心工序,制作出精美的金石拓片,于方寸之间感受中国传统美学的深邃意境。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非遗体验皆配备了精良的数字互动教学设备。AI虚拟指导系统为体验者的每一步操作提供实时反馈与建议,即便是毫无经验的国际队员,也能很快掌握这些非遗技艺的关键手法,充分展现了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承的卓越效能。

实践队员参观非遗馆和体验非遗项目

“VR展示、互动体验等现代技术让非遗项目焕发新生,为传统文化传承打开了全新可能。”深耕“智能设计”领域的带队导师周逸煊,对此行感触尤为深刻。

在木雕展区,Maddie Lawrence(麦迪·劳伦斯)惊叹不已:“作品的精妙细节与复杂工艺,彻底颠覆了我的想象!”

乌克兰留学生Anna Zharchenko(安娜·扎恰科诺娃)动情地分享:“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活态传承'的魅力,其展现的文化自信,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文化基因解码与乡村生态构建,从来不是孤立的命题。对于浙江师范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时尚青‘畲’”暑期实践队的中外学子而言,此次中国乡村文化探索与非遗技艺焕新之旅,既是一场跨越古今的设计观念的对话,也是下一阶段行动的“超前点播”。

30日,实践队将奔赴浙江省丽水遂昌县三仁畲族乡,通过设计介入、空间赋能、文化IP打造等多元路径,将本次积累的理论认知与沉浸体验转化为实践动能,深度参与当地畲族乡村文化空间改造和非遗文创开发,为守护文化根脉、激活乡村活力贡献设计智慧。(文/摄:周春雨)

查看网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