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公立医院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县级中医医院纪委履职的挑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5-07-01 13:10: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本文基于政策文本分析与实地调研,聚焦县级中医医院纪委在体制改革中的角色定位,系统梳理其在履职过程中面临的体制机制衔接不畅、专业监督能力薄弱、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冲突等核心挑战。同时,以此为依据针对性提出了“构建‘嵌入式’监督机制”“打造专业化队伍”“创新‘中医特色’廉洁文化”等对策,以期为提升县级中医医院纪委履职实效提供理论参考,为推动基层中医药领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实践路径。
作为中医药事业的服务窗口和前沿阵地,县级中医医院肩负着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是宣传中医药文化,为群众提供均等化中医药服务的重要平台。而县级中医医院纪委履行职责的实效关系到医院内部建设管理,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公信力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随着《关于深化公立医院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县级中医医院纪委履职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这一新环境下,中医医院纪委如何履职,强化医院的纪检查及建设工作,成为亟待讨论的课题。
一、深化公立医院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县级中医医院纪委履职的挑战
(一)体制机制衔接存在结构性矛盾,监督协同效能亟待提升
公立医院纪检监察体制深化改革要求形成了“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医院党委协同落实”的双重领导体制。而由于县级中医医院是基层法人实体,因此其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权责界限不清晰的情况,如纪委与党委、行政班子之间的协作机制不够清晰明确,部分医院仍然存在“重业务发展、轻监督制约”的问题,对于中医药学科建设经费分配、“三重一大”决策、名老中医工作室场地租赁等问题,纪委也缺乏提前介入,在其承担事后的监督责任时,往往只是对流程合规情况进行审核,并未对其中的风险点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使得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二)专业监督能力与改革要求存在代际差,精准监督手段相对滞后
专业监督能力与改革要求之间存在代际差是目前县中医院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即县级中医医院纪委干部大多由医疗、护理或行政岗位转任而来,其业务专长并非纪检监察,对中医药行业廉政风险点的甄别、分析、处置经验相对缺失,继而限制到监察工作的高效展开。如在实际业务中,不清楚中医药领域中药制剂审批过程中的利益输送风险、中医药科研项目的设备采购回扣风险、以及中医诊疗服务中收费项目分解等具体业务的勾兑规则;而在技术应用层面,数字化监督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监测手段,但多数县中医院尚未完成全流程的廉政风险防控信息化平台建设,从而导致在资金和人员上无法做到精准化监督。
(三)中医药文化传统与现代监督文化存在剥离,内部监督共识尚未稳固
中医药行业传承千年的“大医精诚”理念,在凝聚职业精神的同时,也形成了“重德轻规”的文化惯性。一方面,传统“师徒制”传承模式下,名老中医工作室、中医药流派传承项目等载体中,师徒关系紧密,纪委面临来自学术圈层的隐性阻力。另一方面,“仁心仁术”的职业伦理强调医者的道德自觉,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制度监督或法律层面的刚性约束,导致部分医务人员对“廉洁处方”“医药代表接待规范”等制度存在抵触心理,认为纪检监察是对职业信任的伤害。认知层面的偏离,直接导致内部监督共识难以有效凝聚。
二、深化公立医院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县级中医医院纪委履职的对策
(一)构建“精准嵌入+动态协同”的监督机制,破解体制性衔接难题
县级中医医院纪委履职中出现的体制性困境,是改革要求下的规范化监督框架难以匹配中医药业务管理需求所引发的冲突。在深化改革进程中,仅依靠体制机制移植的办法来解决中医药产业链长、技术标准独特、业务流程繁琐等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而立足于县级中医院的实际情况,摆脱传统监督模式的桎梏,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精准嵌入+动态协同”监督体系,是打破“一刀切”局面,从根本上破解体制性衔接难题的当行之道。
对于中医药业务监督空白问题,县级中医医院纪委一是编制《中医药特色业务廉政风险清单》,将中药饮片采购、中医诊疗项目收费、中医药科研经费管理等作为重点领域,列出风险点,并确定每项风险点的风险等级、表现形式和监督责任部门;二是建立“纪委+业务科室+外部专家”协同监督模式,定期与本地中医药管理部门、中药协会开展联动共建活动,健全本地中药制剂审批、中医技术合作项目洽谈全过程第三方评估制度;三是搭建中医药业务监督数字化平台,整合HIS系统中医诊疗数据、SPD系统中药库存数据等,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多收乱补、超量使用、科研设备长期不用等情况,从源头上主动预警。
(二)打造“专业赋能+特色培养”的队伍建设体系,提升精准监督能力
县级中医医院纪委专业监督工作弱项一方面是因为纪检干部知识结构不够科学、全面;另一方面则是中医药行业特殊的廉政风险对监督工作的要求更高。由于县级中医医院所涉及的中药炮制、针灸理疗、经典名方转化等都是由中医药行业特色的技术人员参与,因而容易从内部出现“蛀虫”。因此想解决监督工作存在的不足,就需要既懂得纪检监察工作,又了解中医药行业规律的专业化队伍。
针对专业能力短板,县级中医医院纪委可强化纪检干部中医药业务知识培训,通过与中医药高校合作开设“廉政监督与中医药管理”专题研修班,带领员工系统学习中药质量管理规范、中医诊疗项目收费政策、中医药科研伦理等内容;选派骨干到上级中医医院纪检部门跟岗锻炼,参与中医药领域典型案件查办,积累实战经验。同时,建立“中医专家库”“纪检人才库”的交叉赋能机制,选聘院内资深中医师、中药师担任廉政监督员,在涉及中医药技术合作、制剂研发等专业事项时,组建“纪检干部+临床专家+法务人员”的联合调查组,实现专业知识与监督技能的优势互补,既保护中医药传承创新活力,又筑牢纪律约束防线。
(三)创新“文化浸润+价值融合”的监督载体,培育特色监督生态
从本质上来看,中医药文化中“大医精诚”的价值理念与现代监督文化的制度理性之间,存在着从道德自律到制度他律的治理逻辑转换挑战。传统中医行业依赖师徒传承、强调医德自觉的文化惯性,与纪检监察工作所要求的程序正义、规则透明之间,容易形成认知层面的张力。因而,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监督的文化载体,是使纪律真正约束内化为医务人员职业自觉的当行之道。
立足中医药文化内核,县级中医医院纪委需将廉洁文化建设与职业精神培育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中医药经典中的廉洁元素,编撰《中医药廉政文化手册》,收录《大医精诚》《千金方》等典籍中关于医德医风的论述,结合现代纪律要求进行创新性解读,将中医思维转化为监督执纪的方法论。同时,利用中医的“整体观”推进监督共识建设,下大力气组织“廉洁杏林”主题义诊、中医药廉政文化长廊建设等活动,引导医务人员理解监督执纪不是约束管制,而是保障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免疫机制,从根本上实现认知转变。
结语:深化公立医院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出台,对县级中医医院纪委履职提出了系统性重构要求,既要遵循纪检监察工作的普遍规律,更需贴合中医药行业的特殊属性。但在实际进程中,其落地实施依旧困难重重,唯有重视动态监督机制的构建,加大人才投入,并培育特色监督生态,方能有效消除阻力,应对挑战,为保障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
(作者:黎红,浏阳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