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守护 “鸟中大熊猫” 绘就生态保护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7-01 13:43: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6月 16日,长白山原始森林头道白河水域泛起层层涟漪,一只经过人工救助和精心饲养的中华秋沙鸭幼崽,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欢快地游向野生群体,成功回归自然。这一温馨的放归场景,不仅为初夏的长白山增添了灵动气息,更彰显出我国在濒危物种保护领域的坚定决心与卓越成效。

濒危珍宝:中华秋沙鸭的前世今生

中华秋沙鸭,作为第三冰川期孑遗物种,已在地球上生存了 7000万年,堪称鸟类史上的“活化石”。它不仅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更是国际性珍稀濒危物种,素有“鸟中大熊猫”的美誉。这种体态优雅的水鸟,体重约 1kg,体长 49 - 64mm,嘴细长暗红,鼻孔位于嘴峰中部。雄鸭羽色华丽,头和上颈乌黑发亮,双冠状羽冠威风凛凛;雌鸭则温婉柔美,头和上颈呈棕褐色,羽冠短小精致。它们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偏爱清澈无污染、水流平缓的水域栖息觅食,因此也成为了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着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中华秋沙鸭的繁殖与迁徙路线颇具规律。每年 3月,它们会从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的越冬地启程,飞抵中国东北部的小兴安岭、长白山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在长白山,经过短暂休整,中华秋沙鸭便开启求偶之旅,将巢穴筑于森林幽静溪流两岸老龄大青杨树、蒙古栎、榆树或椴树的天然树洞中。3月末 4月初,雌鸭开始承担起孵卵重任,历经艰辛,5月初幼鸟陆续跳巢,进入育仔阶段。待 10月末 11月初,成体便会带着存活的亚成体,长途跋涉飞往南方越冬。

生命救援: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护

时间回溯到 5月 8日,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科学院)野生动物救护站接到卫星监控预警:一只中华秋沙鸭幼崽因体弱未能成功从人工巢中爬出,生命危在旦夕。工作人员迅速响应,将其带回救护站展开紧急救援。

为了让这只幼崽健康成长,救护站的工作人员化身“超级保姆”。他们每日准备活体小河鱼,投喂七至八次,并根据生长阶段精准调节喂食量。随着幼崽逐渐长大,其食量惊人,每天要消耗百余条小鱼。在保障营养供给的同时,工作人员还对幼崽进行环境驯化,模拟野外场景,训练其觅食技能。经过一个多月的悉心照料,这只幼崽终于能够在水中自如捕食,具备了回归自然的能力。6月 16日下午 3时 30分,在野生中华秋沙鸭成群觅食的最佳时段,工作人员将其放归头道大河水域,看着幼崽迅速融入野生群体,所有人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生态护航:长白山的创新保护之路

近年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围绕中华秋沙鸭保护,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体系。科研人员深入研究中华秋沙鸭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和繁殖过程,为科学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保护区内增设大量人工巢箱,为中华秋沙鸭提供安全舒适的繁殖场所;专门安排巡护人员,加强对主要栖息地的日常看护与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威胁。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长白山保护区更是不遗余力。通过严格的水污染防治、森林资源保护等措施,持续优化中华秋沙鸭的栖息环境。如今,长白山区域的中华秋沙鸭数量逐年递增,这一成果正是对生态保护工作的最好褒奖。

从个体救助到种群保护,从生态修复到科学研究,长白山在中华秋沙鸭保护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此次中华秋沙鸭幼崽的成功放归,不仅是一个生命的重生,更是长白山生态保护工作持续深入、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生动写照。未来,长白山将继续肩负起守护濒危物种的重任,为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野生动物打造更美好的家园,让生态保护的绿色篇章在这片土地上持续书写。

(庄吉春、王卓聪/文、黄敬亮/图、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科学院))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