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合同节水管理的机理、实践及措施
发布时间:2025-07-01 15:36: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1 引言
全球水资源危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及低效利用等问题亟待解决,创新管理模式迫在眉睫。合同节水管理通过引入专业节水服务公司,以“效果付费”模式为用水单位提供节水改造与运维服务并分享节水效益,但传统推广受制于缺乏实时数据支撑精准决策、信息不对称导致合作顾虑和违约风险、节水社会生态效益难转化经济激励等因素,难以规模化应用与持续发挥效益。数字技术的崛起为破解难题、赋能合同节水管理升级提供了强大引擎,其融合应用构建起水系统实时感知、数据传输与智能分析能力,开辟解决核心痛点的新路径,助力合同节水管理突破瓶颈。
基于此,本文聚焦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合同节水管理,首先剖析数字技术如何发挥赋能作用,然后结合实践案例探讨其应用模式与成效,最后提出深化应用的具体措施,旨在为突破合同节水管理瓶颈、释放数字节水潜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2 数字技术赋能合同节水管理的机理
合同节水管理实现了节水管理的市场化运作,促进了社会资本参与节水产业(杨国华、陈梅,2023;孙占雨,2024),缓解了传统节水管理模式主要依靠行政干预和节水设备物理改造带来的监督成本高、效率低下、缺乏激励等问题。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广泛应用,为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动能,赋能水资源配置实现智慧化和高效化(袁明辉,2025)。从经济学视角出发,融合交易成本、资源配置、委托代理等理论,揭示数字技术赋能合同节水管理的机理。
2.1降低交易成本
一是降低谈判与签约成本,基于虚拟数字化水资源交易网络平台,实现高效线上谈判和协商,定制个性化模板合同提高签约效率。二是减少监督与执行成本,构建数字化节水管理平台,即时监测用水情况等,降低人工监管成本,保障合同执行效果。三是降低用水信息获取与处理成本,安装远程监控、智能水表等物联网设备,实现用水数据实时收集与分析,为政策制定和信贷安排等提供支持。
2.2优化水资源配置
一是数字技术实现水资源需求预测与动态优化分配,挖掘用水节水数据价值,推动节水管理智能化演变,智慧节水平台提出科学水资源分配方案,提升节水合同管理效能。二是促进节水技术与服务创新,如数字孪生技术接入智能化物联网终端设备,构建全局感应网络,实现用水数据资产可视化分析,优化节水技术。三是带来合同节水管理服务规模效应,降低节水服务企业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行业发展。四是活跃水权交易市场,完善水权交易制度,激发节水内在动力,数字平台降低搜寻成本,促进水资源流转,实现帕累托最优。
2.3构建风险防控与信任体系
一是数字技术促进节水用水信息透明化,抑制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通过智能节水感知设备实时监控履约状态,及时预警异常情况,区块链技术保障争议自主判别。二是实现合约智能履约,构建信任体系,基于区块链技术记录流量数据,自主支付服务费用,减少纠纷,构建信用评级体系,挂钩市场准入与财政补贴,激励优质企业。
2.4实现外部性内部化
一是数字技术赋能节水合同捕捉正外部性,强化正向激励,保障节水服务企业收益,提高其参与意愿,为优化节水管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用水单位可直观体现节水效益,通过节水积分等方式获奖励,提高参与主动性。二是量化环境效益与优化成本收益分配,解析合同文本,智能关联监测数据与条款,实现节水成本效益自主分配,动态调整收益分配比例,激励企业优化节水服务管理与技术应用。
3 数字技术赋能合同节水管理的典型实践
合同节水管理作为水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创新模式,近年来借助数字技术的发展,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深入的实践探索。在农业、工业、城镇及再生水利用等关键领域,数字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节水效率,还优化了节水管理流程,降低了运营成本。通过这些实践,合同节水管理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1农业节水增效领域
数字技术助力农业灌溉优化,实现从“经验灌溉”到“科学灌溉”转变。如河北智慧灌溉项目通过自动计量和智能控制实现灌溉托管;甘肃酒泉应用物联网与 APP远程控制实现水肥精准管理;宁夏利通区构建智慧灌区系统;河南红旗渠灌区依托数字孪生与遥感监测动态调整灌溉方案。
3.2工业节水减排领域
数字技术搭建智慧管控平台实现水资源集中调度,结合远程控制与工艺创新推动废水资源化,实时监测优化用水流程。例如,宝钢湛江钢铁建成水系统集控中心;上海华谊能源化工建立智慧水务系统;河北纵横集团丰南钢铁采用海水淡化技术与智慧水务平台。
3.3城镇用水降损领域
数字技术用于管网漏损监测与控制,涵盖多种手段实现漏点精准定位与快速修复。比如,浙江遂昌建设智慧水务 GIS系统;滨海水务通过数字平台自动派单运维;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部署相关系统;福建福州项目结合技术精准定位漏点;江苏无锡利用声纹识别与智能听漏仪快速定位漏点。
3.4再生水利用领域
数字技术提升再生水处理效率和优化调配系统,促进再生水高效回用。例如,上海新进芯微电子建设酸碱废水回用系统;上海石洞口污水厂通过工艺与智慧调度系统定向供水;四川内江谢家河再生水厂应用智慧管控与 AI算法优化膜处理;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数字孪生系统与区块链水权交易平台。
4 数字技术赋能合同节水管理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数字技术在合同节水管理中持续发挥效能,需从政策法规与市场机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研发与人才支撑、项目示范与监督管理等四方面构建保障体系。
第一,完善政策法规与市场机制。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数字技术法律地位,规范权责关系,制定技术标准,保障应用安全性与兼容性;完善市场激励机制,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节水奖励等激发积极性;加强宣传推广,设立专项补贴资金,给予节水效果好的项目补贴,允许节水服务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
第二,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采用加密、备份、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滥用;明确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规范,建立共享平台,保障用水单位和个人隐私权益。
第三,加强技术研发与人才支撑。政府和企业加大数字技术研发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节水技术创新,推动深度融合;鼓励产学研合作加速成果转化,培养和引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第四,做好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政府应积极组织开展合同节水管理项目示范建设,筛选并公布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数字技术赋能合同节水管理典型案例,为其他项目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同时加强对合同节水管理项目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建立项目信息报送和跟踪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
(作者:徐佳佳、钟搏、李学荣(通讯作者)、涂莹慧)
(江西水利电力大学水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99)
作者简介:徐佳佳(1990-),女,江西九江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水经济研究;钟搏(1989-),男,江西吉安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方面的研究;李学荣(1984-),通讯作者,男,江西吉安人,副教授,水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水经济研究:涂莹慧,女,学生。
基金项目:鄱阳湖水生态环境风险时空演化及预警响应机制分析(20244BCE52232);基于合作博弈的水生态产品价值收益分配研究(JC2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