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民歌“种子”播撒在舞台的田野上——记金瑶师生音乐会
发布时间:2025-07-02 15:44: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6月24日晚,“馨瑶咏之”——金瑶师生音乐会(民歌专场)在浙江音乐学院标准音乐厅华丽上演。作为2025年度研究生基层培养单位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招标立项项目,本场音乐会以师生共台演出的方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程度、不同个人风格的学生因材施教、“量身定制”。演出曲目荟萃了浙江、江苏、湖南、湖北、云南、西藏、内蒙古地区的代表性民歌,采用师生独唱、小组唱、对唱,与民族管弦乐队伴奏交相辉映,经由杨一博、徐可、周海等青年作曲家进行创新编配,得到指挥周展、艺术指导叶王飞以及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管弦系、舞蹈系的多方协作与倾力支持,呈现出我国多民族地方音乐“美美与共”的独特魅力,用艺术形式深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
以江浙本土音乐为主题,传扬吴越音韵
吴越自古以来音乐文化之深厚,前有越剧、昆曲、评弹、江南丝竹,凝结着世代艺人的结晶,现也作为许多传统音乐现代化创作的有机素材。身为浙江人,将两首著名的浙江民歌《采茶舞曲》和《对鸟》作为开场与结尾,深耕与弘扬浙江本土音乐文化,是金瑶老师构思策划本场音乐会的初衷。
经典浙江民歌《采茶舞曲》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再现了采茶姑娘在田间忙碌劳作的欢乐情景。这首由周大风于1958年创作的浙江民歌原是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及舞蹈配乐,采用越剧发源地嵊州方言进行演唱,具有着清秀温婉的江南韵味与声腔特点。《紫竹调》以江南水乡标志性的吴侬软语娓娓道来,该曲明快的节律与优美的旋法相得益彰,是一首在江南吴语地区广泛传播的江苏扬州小调,也是上海地方戏沪剧的基本曲牌之一,具有传统戏曲韵味,在女生表演唱含蓄柔美的身段与演唱下,表达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全新编配的江苏扬州民歌《一根丝线牵过河》(原名《撒耥子撩在外》)在五声徵调式基础上的旋律温婉动听,巧妙融合了栽秧号子的节律和山歌的抒情,沁人心脾的嗓音与二胡、笛子等江南丝竹乐器默契融合,并运用与地方语言习惯适配的衬词作为词尾,仿佛远望于江南田野上清歌嘹亮的水乡风光。
《拔根芦柴花》《对鸟》两首江浙民歌于金瑶老师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见证了她的艺术生涯,伴随着她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与成长,更承载着她从教以来的艺术使命。作为象征江南特色音乐的标识性曲目,与传统原始版不同,本次演出版本通过民族管弦乐队全新编配,既保留了扬州、乐清方言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融入真声、喊山腔、甩腔等润腔技术,实现了田野民歌到舞台艺术的大气升华。
用民歌民乐勾勒色彩版图,百花齐放多民族音诗
本次音乐会所选曲目荟萃了多民族民间歌曲,以点带面地呈现了中华各族音乐百花齐放、交相辉映的壮丽图景,成为一次生动的“民歌+民乐”的融合创新与艺术实践。
山水纵横的两湖地区孕育着楚文化和多民族的音乐文化,也催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民歌小调。欢快地道湖南民歌《辣椒歌》围绕湖南人最熟悉的“辣椒”展开,“去湿气”“开心窍”“健脾胃”等生动朴实的口语化表达,展现出湖南人民豪爽泼辣的性格和热情好客的民风民俗。湖北十堰竹溪小调《月儿落西下》经过精心编配后保留了歌词上下句对仗的韵律美感与气息绵长的旋法,伴着悠扬的笛声和琵琶的轻声细语,将少女在秋夜思念情郎的细腻情感娓娓道来。《黄四姐》《挑担花儿街上卖》则是两首极具生活气息的湖北民歌,既有以散板引子模仿城市俚曲的吆喝、叫卖声,也交织了热闹喜庆的快板歌谣体小调,在“喂子”“呀哟”等衬词、叠词地方口语的艺术化表达下,展现出货郎伢子、卖花女在市井烟火中穿梭往来的生活诗韵。
我国大西南地区是花的海洋,也是歌的海洋。西南民歌组曲《阿惹妞》《西厢坝子一窝雀》《天上雾腾腾》便描绘出我国彩云之南的风土人情。“阿惹妞”是彝族情歌的一种体裁,在彝语里为“幺表妹”的意思,也是对彝族男青年在山间隔着青山向心爱之人表达自己的思念与爱慕之情的一种艺术写照。三首歌曲在男、女声独唱、男女声对唱多重演唱形式间交替,再现了彝族男女互诉衷肠、许下爱情誓言的动人场景。《天上雾腾腾》则在鼓点的层层递进和笛的呼应中,从舒缓的引子逐步推至热烈的高潮,节奏的变化赋予歌曲炽热的情感,以真假声结合的甩腔与即兴拖腔勾勒彝家山寨的旷野风情,完美诠释了少数民族“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色。云南德钦弦子《美人》是一首具有藏族踢踏舞歌中独特节奏律动的民歌,运用藏语演唱,完整还原出该曲高亢悠长、典雅庄重的原始风貌。布依族惠水民歌《好花红》在歌舞相随中更显甜美清丽,营造出贵州深厚“花”文化之下的诗化意境,讴歌了布依族人民“向阳而红”乐观、坚韧的民族性格。
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人民常与辽阔的自然环境引起共鸣,以声音抒写民族史诗。《我的草原》《诺恩吉雅》两首蒙古族长调风格的改编民歌,以冗长的气息、凝重的声线饱含深情,将马头琴和人声呼麦作为蒙古族音乐文化形象的标识,配以低音提琴、笛、钢琴等不同器乐音色,呈现出一幅草原天高云远的立体声音图景。前者描绘了北方草原的宽广与辽阔,多次变奏的织体营造出跌宕起伏的情感张力,将蒙古族人民对故土的热爱与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后者则呈现了蒙古族民歌的叙事特色,在马头琴沉吟的衬托与铺垫下,将古老草原悠远的历史与风俗徐徐展开。
“新旧帮传”化作艺术纽带,薪火相传歌唱初衷
本场音乐会的另一大特色还在于以小组唱的形式,展现出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以老带新、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聚焦于民族声乐演唱的技巧、共性、经验等方面,从一对一的专业课堂到小组化的舞台实践,从师承教授到学生之间的“活态”感染效应,实现学习民族声乐优良传统的代代传承,让更多稚嫩的声音传唱于教室之外。
本次“馨瑶咏之”——金瑶师生音乐会(民歌专场)开创性地探索了专业音乐高校于民族民间歌曲的演唱教学与文化传承的新路径,为民族声乐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启示性的生动范例。正如金瑶老师所说,这些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中的各族地方民歌,是每一位民族声乐学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源泉。她将艺术“种子”深植于课堂沃土,在舞台实践中生根发芽,继续践行将思政美育与民族音乐现代化演绎深度融合,在民歌中歌颂美、感受美、传递美。(上海音乐学院:黄晨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