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生:以滨海旅游释放文旅产业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7-03 14:15: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滨海旅游业作为海洋经济与文旅经济的交叉领域,依托海岸带、海岛、海洋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引擎。福建平潭,这座镶嵌在东海之滨的“千礁岛县”,以碧海蓝天、金色沙滩、奇幻石景为底色,全力书写滨海旅游发展新篇章,释放文旅产业新动能。

一:挖掘文化基因,激活文旅发展灵魂

平潭拥有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壳丘头遗址揭示了远古先民依海而居、以渔猎采集为生的生活图景,为研究东南沿海史前海洋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众多海防历史遗迹承载着保家卫国的英雄史诗,是研究明清海防文化的鲜活样本;藤牌操、平潭贝雕、词明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极其宝贵的文旅资源。解码平潭海洋文化基因,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能够提升文旅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激活文旅发展灵魂。一方面,应系统性梳理平潭的历史文化脉络,通过场景复原、主题展览等形式,将壳丘头遗址、海防遗迹等历史资源打造成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文旅体验项目。另一方面,提炼藤牌操、词明戏等传统民俗活动的文化精髓,将其开发成常态化的民俗体验项目,让游客能够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与认同感。此外,在挖掘文化基因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提供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等举措,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发展,以维持平潭传统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实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二:筑牢生态屏障,夯实文旅发展根基

近几年,平潭在海岸带治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项目。以大澳湾滨海生态屏障修复工程为例,平潭通过多树种密合杂交种植、硬景与软景相结合的方式,于2023年完成基干林带修复长度2.1公里,面积12.3公顷,不仅有效抵御风沙,改善区域气候,还为周边海域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场所,丰富了海洋生物多样性。这一修复工程串联起周边的自然景观,打造出独特的滨海观光路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自然生态之美。生态资源是发展文旅产业的基础,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实现生态海岛建设与滨海旅游开发的深度融合,打造“一岛一景、连线成片”的滨海旅游格局。在生态维护层面,全方位筑牢滨海生态屏障,系统推进海漂垃圾清理、海上养殖规范、滨海沙滩整治等专项工程,并做好海堤安全加固、沙滩形态修复等工作,打造兼具生态保护与休闲功能的绿色海岸带。在景观提升方面,以绿地公园、滨海碧道和生态廊道建设为抓手,增强生物多样性、构建“人防+技防”联防联控体系,不断优化滨海生态景观,塑造宜人亲海空间,为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三、应用数字技术,创新文旅发展模式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平潭应结合自身实际,依托数字科技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挖掘新价值、发展新业态、构建新模式,实现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助力滨海旅游创新发展。一要加速构建全域覆盖的5G网络与物联网感知体系,在坛南湾、龙凤头海滨浴场等热门景区及周边海域,全面部署智能传感器、高清摄像头和环境监测设备,实时采集人流密度、海水质量、气象变化等数据,为旅游管理和服务提供精准依据。二要打造智慧文旅新场景。在海坛古城,可利用AR技术推出“古城探秘”互动体验,游客使用手机扫描景点标识,便能触发虚拟导游讲解,让明代海防城墙、古街商铺等历史场景“活”起来,同时叠加趣味游戏、寻宝任务,增强游览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三可依托数字技术创新旅游服务模式。在景区设置智能导览机器人,为游客提供语音讲解、路线规划、问题解答等服务;推出“一部手机游平潭”小程序,集成电子票务、智能停车、实时资讯、应急救援等功能,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全流程数字化服务,提升游客旅行的便捷性与舒适度。

向海而生,向新而行。以滨海旅游为突破口,在保护中开发,在创新中发展,平潭正向国际知名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目标逐步迈进。

【本文是福建师范大学202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cxx1-2025258)阶段性成果。作者:赖静娴、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