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新产业跨界融合典型经验以及对济南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5-07-04 14:24: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近年来,杭州市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打破传统产业边界,探索出一条“技术破壁、场景赋能、生态共融”的跨界融合路径,将数字经济、文化基因、未来科技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低空经济、AI制药等新质生产力,构建了“以融促变、以变促兴”的产业升级生态,为中国城市产业转型提供了“杭州样本”。

一、杭州市新产业跨界融合的经验总结

一是深化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全面深化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贸易等融合发展,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如余杭区大径山示范园依托当地特色农业和历史文化资源,发展茶休闲、茶观光、茶文化、花卉深加工、休闲度假等乡村休闲旅游业,打造精品特色民宿,实施绿道驿站项目等,将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有机结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绑定,构建全产业链生态。推出“中国数谷”计划,搭建数据交易平台和区块链跨链互认机制,形成以视觉智能、工业软件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推进数字化改造工程,基于安全可控关键技术装备,集成应用相关仿真技术,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和制造执行系统,提升研发制造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水平,创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工厂物联网”等示范应用项目,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

三是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协同,跨越“死亡之谷”。通过构建“科研平台+孵化基金+产业园区”的成果转化体系,解决科技与产业对接难题,例如,富加镓业依托杭州光机所孵化平台,将氧化镓半导体材料从实验室推向产业化。成立全国首个颠覆性技术转化孵化中心,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落地,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利用AI大模型匹配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实现成果落地转化100余项,打通“科学—技术—产业”链条,加速前沿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是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跨界布局,开辟新赛道。杭州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零磁医疗等未来产业,推动与传统行业融合。例如,推出低空经济专项补贴,单个项目最高补助2000万元,推动无人机操控软件等新兴领域发展;余杭区建成“中国飞谷”,利用无人机配送奶茶、药品,覆盖物流和文旅场景;杭州高新区(滨江)则聚焦“零磁科学谷”,孵化极弱磁医疗设备,成本仅为核磁共振的十分之一,形成千亿级产业潜力。

二、济南市推动新产业跨界融合的对策建议

通过借鉴杭州市新产业跨界融合经验,济南可立足“空天信息、绿色能源、数字基建”三大优势,通过政策创新驱动、场景开放牵引、生态协同赋能,打造济南产业跨界融合的差异化路径。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跨界融合生态。制定济南新产业跨界融合专项政策,明确重点领域扶持方向,如空天信息+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基建+智能制造等,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场景开发。优化“链长制”功能,针对跨界融合产业链(如氢能、低空经济)实施“强链补链”工程,建立跨部门联席机制,统筹协调土地、资金、数据等要素配置。

二是搭建技术转化平台,跨越“死亡之谷”。设立颠覆性技术转化中心,联合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齐鲁工业大学等机构,建立技术验证和中试基地,重点孵化氧化镓半导体等前沿技术。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针对早期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与市场对接服务,缩短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周期。例如,支持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量子通信商业化应用场景等。

三是开放城市级应用场景,释放市场需求。打造“零碳园区”示范标杆,在济南高新区、中国算谷等区域推广“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并开放碳排放监测、智慧能源管理等场景,吸引新能源与数字技术企业参与。深化智慧城市应用,将交通、医疗、应急等公共数据向企业开放,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应急管理、医疗诊断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布局低空经济场景,在济南空天信息产业园试点无人机物流、低空监视服务网,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用生态。

四是强化产业集群协同,构建“产学研用金”生态圈。推动“空天信息+绿色能源”跨界集群,依托济南空天信息产业基础,联合山东能源集团开发卫星遥感监测光伏电站、氢能运输路径优化等场景,形成“技术研发-场景验证-商业化推广”闭环。培育合成生物产业链,支持济南高新区与齐鲁工业大学共建生物制造中试平台,重点突破菌株设计、生物基材料等关键技术。构建“数字基建+智能制造”协同网络,发挥济南算力规模全国领先优势,联合浪潮、海尔卡奥斯等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算力券”和数字化转型方案,降低智能化改造成本。(济南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刘倩 )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