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服务用户宗旨 “志愿汇”平台效应催生志愿服务生态繁荣

发布时间:2025-07-04 14:43:5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近期,中共湖南省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共青团湖南省委发布《关于青少年规范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提示》,向全体学生及家长明确志愿服务及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的定义,提示选择中国志愿服务网、湖南志愿服务网、志愿汇等正规参与渠道并甄别伪志愿行为,强调要了解自身权益和履行服从管理等义务,要求如实记录志愿服务时长,同时公布投诉举报渠道,以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规范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image.png

图为团湖南省委提示页截图

诚如文中所说,作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公益平台之一,“志愿汇”平台自2015年成立以来,严格遵循全流程标准化与透明化管理原则,持续优化志愿者注册、活动发布、服务时长记录、信用分评价等环节,不断增强服务体系与技术支撑能力,其综合实力赢得广泛认可,在《互联网周刊》每年公布的APP分类排行中,“志愿汇”在社会公益大门类排行长期位列全国前四,志愿服务小门类排行全国第一,是连接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志愿服务管理部门三大用户群体的重要公益生态枢纽。

激活志愿者力量,便捷匹配服务场景

正是凭借这种枢纽优势,“志愿汇”平台更好地服务了志愿者群体,有效激活了社会参与力量。志愿者们只需要拿起手机进入“志愿汇”APP,就能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志愿服务,或者通过兴趣标签、大数据的分析推荐等方式,在超万项的志愿服务项目中,匹配到自己心仪的活动。从生态环保、社区关爱,到文化建设、社会治理,从应急救援、健康服务,到大型赛会、乡村振兴,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志愿者都能够通过“志愿汇”这个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平台参与志愿服务。经过10年持续努力,“志愿汇”平台的注册志愿者规模已从初创期的数千人跃升至目前的8800万余人,记录志愿服务时长13余亿小时,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频次与时长显著提升。

赋能志愿服务组织成长,破局信息壁垒

规模效应的价值,更体现在“志愿汇”平台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成长与协作上。“志愿汇”平台搭建的数字化招募与管理体系,打破了传统人力对接的信息壁垒,极大提升了组织效率。“过去招募百人团队需要两周线下宣传,现在通过平台发布项目24小时内就能满员。”一位高校公益社团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表示。截至2025年6月,“志愿汇”平台已吸引1500余所高校社团、58万家社会组织(队伍)入驻,开展活动超过1000万场。连接海量志愿者与庞大组织的平台生态,形成了供需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在响应国家政策时展现出高效能。例如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三年级到高三均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志愿汇”平台迅速整合博物馆讲解、非遗传承等素质类项目,在极短时间内上线大量适配青少年的服务项目,有效缓解政策落地初期的项目短缺问题,有效确保了新规的顺畅实施。

服务组织管理部门治理,提供智慧化支撑

而“志愿汇”平台更大的价值,在于其深度服务于国家战略,为志愿服务管理部门贡献出智慧化的社会治理创新方案。“志愿汇”平台积极践行“规范参与、权益保障”的理念,通过构建强大的志愿服务数据中台,为地方政府精准研判社会需求、高效监管项目实施提供坚实支撑,成为公共治理创新的重要伙伴。在杭州,“志愿汇”平台协助政府将志愿服务科学、透明地纳入积分落户加分项,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服务时长可追溯、可验证,极大提升了政策执行效率与公信力。同时,激励措施延伸至交通、文旅、医疗等公共资源领域,成功构建了“政策引导-平台承接-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闭环。在司法矫正领域,平台开发的“公益服务+心理疏导”模块,助力矫正对象再社会化成功率大幅提升。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政策落地提供技术支撑,更通过服务场景的拓展,让公共治理理念以更柔软的方式触达公众。

10年间,“志愿汇”平台通过生态协同+技术赋能,专注构建志愿服务全链条价值。竭诚服务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管理部门三大用户群体,获得多方用户的认可,形成平台效应,推动志愿服务生态繁荣,是志愿汇平台持续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在刚刚结束的6月全国爱心助考联动活动中,一位志愿服务队队长感慨:“平台就像一座温暖的桥梁,让每个想献爱心的人都能精准找到需要帮助的人。‘志愿汇’这样的公益基建平台,不仅是连接供需的桥梁,更是滋养社会文化的土壤。”当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在“志愿汇”平台找到服务价值,越来越多的组织通过“志愿汇”平台提升效能,越来越多的管理部门借助“志愿汇”平台触达基层,这种多方共赢的平台效应,将共同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力量,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