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社会实践|解码四明山下村规民约如何“约”出文明乡风

发布时间:2025-07-08 11:02: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7月1日至7月4日,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四明山下·文明乡风”调研队在杨芳、邓小冬、江英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浙东革命老区核心区余姚市梁弄镇及四明山镇,选取横坎头村、汪巷村、棠溪村为样本开展调研,旨在探索村规民约促进移风易俗、实现乡风文明的内在机理,以期为更好地发挥村规民约在推进移风易俗与文明乡风建设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调研过程

首站横坎头:红村样板中的规约力量

7月1日,调研队首站抵达有着“浙东红村”美称的全国文明村——横坎头村。队员们先后参观“红芯”植物工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入调查了以红色资源引领绿色发展、以红色文化建设文明乡风的横坎头实践。组建“爱在红村志愿服务队”、开展“红村好人”、“红村好事”等评选表彰活动,在横坎头村,红色文化让村规民约“活”起来,造就了乡风文明新风尚。

“红芯”植物工厂  

调研队还与横坎头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展开座谈交流,聆听邱副书记讲述横坎头村通过创新性构建“1+6”发展模式推动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同步提升的生动实践。横坎头村打造“重走革命路”红色教育路线,发展红色旅游业;将移风易俗纳入党建引领下的“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自治体系,形成新治理格局。横坎头村经验证明,村规民约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红色基因,在于推动村规民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团队与村党委副书记进行访谈

走进汪巷村:孝善文化浸润下的文明乡风

7月2日,调研队走进新晋全国文明村——汪巷村,通过与汪巷村党总支书记陈炯的座谈,了解到该村村规民约以党员和村民代表为制定主体,同时融入状元文化、倡导孝善文化。通过设立“重恩助学基金”弘扬耕读文化,通过“孝善之家”评选推广孝善文化,进而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随后,团队采访了“孝善之家”代表汪志强,并参观家园馆、公共图书室等场所,实地考察文明乡风建设情况。

采访“孝善之家”代表

团队与村党总支书记进行访谈

深研棠溪村:山区古村移风易俗的破题之路

7月3日,调研队深入调研四明山镇棠溪村。在文化长廊开展移风易俗理论宣讲;深入群众,了解其对红白喜事操办今昔对比的切实感受;团队入户发放问卷,认真记录村民诉求;跟随村妇女主任参观文化礼堂(原唐氏宗祠),领悟镌刻于墙体的村规民约条款。

与村党支部书记唐建新的座谈,了解到山区古村推进移风易俗的现实挑战:尽管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完成村规民约的制定,村规民约在促进移风易俗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老年群体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青年劳动力外流导致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棠溪村的状况印证了移风易俗需“刚柔并济”——既要有村规民约的制度约束,也要有贴合山区实际的柔性服务。

调研感悟:

在四明山下三村的调研中,团队深刻体会到村规民约作为移风易俗“金钥匙”的独特价值。让“重走革命路”的红色教育成为文明乡风的孵化器,使规约从制度约束转化为行动自觉。汪巷村则以状元文化和孝善美德为纽带,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具体实践,展现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创新路径,让村规民约融入本土文化基因。棠溪村的探索更具基层治理的现实启示:山区古村在移风易俗中面临传统观念与人口结构的双重挑战,也提示着我们村规民约的生命力在于兼顾制度刚性与服务柔性。

三地实践共同勾勒出村规民约促进移风易俗的内在机理:唯有扎根地域文化特色、尊重乡村治理规律、回应村民实际需求,才能让村规民约真正成为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助推器”,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动能。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明山下文明乡风”实践团队)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