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县恩江镇:当“老熟人”成为“代言人”,16万群众的心声有了“回音壁”

发布时间:2025-07-08 11:02: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以前有问题不敢说,说了也没人管,现在家门口就有‘代言人’,干部还主动上门问需求!”说起镇上的新变化,永丰县恩江镇洋陂坑村村民张大爷连连点赞。恩江镇党委直面基层治理难题,以“作风观察哨”和“首问负责人”制度为抓手,破解群众“不敢监督、无处反映”的困境,让干部作风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服务”,绘就了一幅干群同心的温暖画卷。

倾听民声:让群众从“不敢说”到“愿意讲”

作为拥有近16万人口、占全县近三分之一的大镇,恩江镇曾长期面临民意通道不畅的难题。“不敢监督怕报复、不愿监督怕没用、不会监督找不到门”,这“三怕”心理成了横亘在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堵墙。金香社区的钟兰对此深有感触:“小区旁的大水塘一下雨就积水,地下室能淹十几厘米,我们联名上访两年都没结果,早就心灰意冷了。”

为打破僵局,恩江镇在全镇23个村(社区)设立“作风观察哨”,每个观察哨由3名村民代表轮值。这些代表都是群众身边的“老熟人”,专门收集“干部下乡是不是走过场”“惠民政策有没有落实到位”等热点问题。“跟自家人反映问题,心里踏实!”张大爷掏出手机,展示曾经13条未回复的工作群通知,“现在这些情况都能通过观察哨直达镇里,干部很快就来解决。”

“作风观察哨”就像架设在群众家门口的“连心桥”,不仅畅通了民意反馈渠道,更让群众看到了政府刀刃向内的决心。短短几个月,观察哨已收集问题77件,涵盖路灯维修、补贴发放、设施老化等民生方方面面,群众从“沉默观望”变为“主动发声”。

压实责任:让干部从“走过场”到“较真办”

民意有了反馈渠道,问题解决才是关键。恩江镇同步推出“首问负责人”制度,明确规定:无论群众找到哪个干部,首次接件的人就是“第一责任人”,必须跟到底、办到位。“以前是群众求着部门跑,现在是干部追着问题跑。”镇工作人员杨传福说。

走进恩江镇便民服务中心,每位干部桌上都摆放着“群众诉求进度表”,实时更新着观察哨反馈问题的解决情况。干部下村随身带着“民生账本”,详细记录群众的每一个诉求;抽屉里的“错题集”,则记下工作中的失误与整改措施。金香社区书记李迎春坦言:“我们特意选了曾是上访户的村民加入观察哨,他们最懂群众难处,也最能‘挑刺’,哪个干部还敢敷衍?”

为保障机制落地,恩江镇建立“三单三制”工作法:通过“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明确任务,依托“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跟踪回访”制度确保落实。从问题收集、责任到人,到限时整改、跟踪问效,每个环节都在阳光下运行。钟兰展示着社区的“民生账本”:“我反映的水塘积水问题,不到半个月就填平了,每周都能查进度,心里特别踏实。”

温暖民心:让实事从“纸上谈”到“办到位”

机制创新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今年以来,恩江镇通过“作风观察哨”收集的77件问题,整改率高达97%。飞线充电的隐患消除了,宅基地的纠纷化解了,700多件民生小事在家门口得到解决,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0%以上。

在洋陂坑村,独居老人张大爷家的电灯亮了;在金香社区,困扰居民两年的积水问题彻底解决;在各个村(社区),低保金发放明细、医保报销进度都能在公告栏、显示屏随时查看,群众还能直接给干部服务“打分”。“以前干部下乡像‘打卡’,现在会坐下来和我们拉家常,帮我们想办法。”大园社区老党员陈正昌感慨道。

更令人欣喜的是,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参与观察哨监督的村民们自豪地说:“看着自己反映的文化广场翻新了,养老保险补贴核查清楚了,这种成就感比啥都强!”如今,“有问题找观察哨”成了恩江镇群众的共识,干群关系从“有距离”变得“一家亲”。

长效护航:让温暖从“当下改”到“长久立”

“民生无小事,最怕‘小事拖大’。”恩江镇党委书记郭小飞表示,“作风观察哨”和“首问负责人”制度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更是推动干部作风转变的长效机制。未来,恩江镇将持续优化这两项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让“听民意、转作风、办实事”成为常态。

“希望观察哨越办越好,让更多群众参与监督!”群众的期盼,正是恩江镇前进的动力。从破解“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的基层治理困境,到构建“群众监督、干部服务”的良性循环,恩江镇用实际行动证明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开出温暖民心的幸福之花。(杨传福)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