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先锋:先进力量的璀璨绽放
发布时间:2025-07-08 14:19: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张玮光,现任浙江二十冶设计管理部(BIM中心)部长,同时兼任新疆建投聚融广场工程总承包项目设计管理部部长,负责项目设计管理及技术工作。同时,他还进入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继续深造,在学术与实践的道路上持续探索。自入职以来,张玮光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完善设计管理体系,提升设计管理效能
张玮光入职后,敏锐地察觉到公司设计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他迅速行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完善公司设计管理体系的工作中。通过对标集团公司设计管理制度建设,他修订了浙江二十冶设计管理制度,使得设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他按月组织召开设计管理工作例会,组织各类宣贯、培训、设计管理复盘;同时,他组织完善各在建EPC项目的标准化设计管理资料,按季度组织开展在建EPC项目季度设计管理考核,对EPC项目设计策划管理、设计费控管理、设计进度管理、设计质量管理、设计优化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标准化考核,提高了EPC项目设计管理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司设计管理水平,他还注重加强设计资源管理,助力项目顺利履约与市场开拓。定期开展EPC项目实施阶段设计资源考核评价,积极对接属地化设计资源与集团设计院白名单。积极利用集团钢结构深化设计白名单,把控钢结构深化设计质量。
面对在建EPC项目频发问题,他自入职以来就注重提升设计风险识别及化解能力。2024年共参与9次项目投标文件评审,及时识别标前设计管理风险;对新疆项目提前排查规划验收风险,推动设计单位提前完成图纸修改;推动1#楼钢结构深化设计单独招标,并组织协调各设计单位以及安装单位,共同推进深化设计进度,共同把控深化设计质量。协助景德镇、廿三里项目、临平项目推进竣工图编制,协助推进竣工结算。
此外,他始终注重设计与经营的深度融合,在职期间大力推进双优化立项及验收工作,鼓励在建项目技术人员在项目过程中积极开展双优化工作,2024年设计优化立项59万,发起设计优化验收申请893.62万,完成设计优化创效验收527.52万,成效显著。
推动 BIM技术应用,助力项目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张玮光深刻认识到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他积极推动公司BIM技术的应用,制定了详细的BIM技术应用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组织培训、技术交流等活动,提高了公司员工的BIM技术水平。2024年,他推进工管平台上线项目BIM应用覆盖率达87.5%。带领BIM中心利用BIM技术支撑投标项目4个,建模量40.14万㎡。组织BIM专职人员驻场54天,组织参加BIM技术培训43人次,参加BIM外部交流活动4次。
他积极响应集团“111”专项行动,打造廿三里项目为数字建造样板项目,主导实施BIM应用点21项,其中一级应用点12项,已完成9项,二级应用点7项,已完成6项,三级应用点2项,已完成2项。他根据项目特征打造“管线综合”数字建造场景,应用面积共17.9万㎡,通过三维审图管线深化、支吊架布置、管综出图、模型轻量化等BIM应用结合现场管理来解决过程中遇到的碰撞、净高不足、设计变更等问题,过程中BIM中心共发现图纸问题111条,保证安装质量,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返工和变更,节约了成本,缩短了工期。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公司在 BIM技术应用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他在负责BIM中心工作期间,十分注重BIM品牌创建,2024年度获国家级BIM奖项3项,分别为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第五届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三类成果、中国建筑业协会“第八届建设工程BIM大赛”三类成果、中国图学学会“第十三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三等奖。这些奖项的获得,不仅是对项目参与团队在BIM技术应用方面的肯定,也为公司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影响力。
主动转型:从机关职能部门到新疆项目的双向奔赴
张玮光一直说:“没有经过项目淬炼的技术,永远是纸上谈兵”。恰巧新疆项目1#楼超高层办公楼是浙江二十冶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大的项目,而且紧缺设计管理和技术管理人员。在担任公司设计管理部(BIM中心)部长半年后,他申请赴新疆兼任新疆聚融广场项目设计管理部部长,同时也协助项目技术管理工作,完成了这场双向奔赴,也体现了新一代高知建设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工地上”的担当精神。
新疆建投聚融广场项目为超高层项目,设计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且涉及多个设计单位,协调工作复杂。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管理能力,他协调各设计单位,及时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把控了设计管理风险,确保了项目设计质量。他还牵头完成了超高层钢结构深化设计单独招标工作,督促深化设计进度和把控深化设计质量。
自从他来到新疆项目后,极推进钢结构安装BIM应用,逐步把新疆建投聚融广场重点打造作为公司数字建造样板项目,重点聚焦超高层钢结构安装数字建造场景。目前已完成项目BIM应用点15个,正在打造“超高层钢结构安装BIM+构造跟踪”数字化核心技术。
博士后研究课题驱动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张玮光依托新疆聚融广场项目实际施工需求,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工作。他牵头立项《超高层建筑逐层渐旋钢管混凝土框架支撑结构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课题,现在正在针对超高层建筑超长大直径倾斜钢管混凝土柱-梁复杂节点施工技术开展一系列深入研究。此外,他的博士后研究课题也依托新疆项目定为:“超高层结构体系中钢管混凝土斜柱抗震性能研究”。同时,他也注意到了目前钢管混凝土浇筑如何控制密实度的实际问题,目前正在积极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交流,拟对直径较大的钢管混凝土柱内部的钢管与混凝土结合面抗剪切能力进行评估,对钢管混凝土柱内部抗剪部件的设计提出了合理的方案。他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在具备科研价值的同时,一定会对工程实际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效果。
2024年,公司投标某原料场绿色改造项目,项目建设场地前期经过两次地基处理,地基情况十分复杂。现状场地下仍分布大量深厚软土层,其中高-中高压缩土层平均厚度超过40m,缓慢的固结沉降逐年发展,严重影响场地使用。同时地勘报告揭露仍存在淤泥质粘土层,对变形控制影响最大。现新建料库跨越多个荷载区域,原地基区域荷载差异大,地基性状变化大,需根据现状地层固结的差异情况,对不同的地基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地基加固处理。面对如此复杂的地基处理问题,张玮光展现出了作为博士卓越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他对本项目场地建立详细的场地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通过地基稳定性和变形控制计算来确定不同场地基础对桩长及承载力的需求。最后结合现场试桩结果主导确定最终具体方案。局部区域通过地基承载力检测,确定了原有复合地基利旧方案,主导采用了关键桩增强技术方案来利旧现有基础,降低造价。局部区域采用竖向承载桩 +斜向支撑桩基础方案,采用静钻根植桩技术,极大提高了地基承载能力。他所主导的地基基础处理方案兼具安全性和经济性,同时设置深层土体位移监测和料条地基沉降监测,对于深沉土体位移设置明确的报警值及应急处理方案,也避免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能够创造极大的经济价值。
在集团公司某热轧厂中厚板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中,主厂房冷床区有多根焊接H型钢吊车梁,长约为48m,重量为80-100t,高为4.8-5m,属于超重、超长构件。吊车梁分三段制作后,现场拼装后需整体吊装。吊装此类超重超长构件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合理的方案设计。在接收到任务后,张玮光对95t的吊车梁建立了ABAQUS有限元模型,分为地面翻身阶段及垂直吊装阶段进行了模拟。通过分析在梁起重翻身阶段的下翼缘及腹板的局部最大应力,他优化了吊点,确保了梁翻身阶段吊车梁不会出现局部屈曲。最终确定了吊装方案为2台150t履带吊和1台50t履带吊(吊车梁翻身时用)共3台吊车配合吊装。该方案的确定,为超重超长吊车梁的吊装提供了科学依据,保障了施工安全,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从设计管理部的办公桌到新疆项目的钢筋丛林,张玮光用博士的严谨与建设者的热血,诠释了“学术深度决定技术高度,一线实践淬炼工程真知”的现代工程师精神。在未来的工作中,相信他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不断探索创新,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他的事迹也将激励着更多的年轻员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追求卓越,为实现集团公司的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浙江二十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