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火炬代代传:三位南大学子的志愿接力与心灵答卷
发布时间:2025-07-09 11:09:2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赣鄱大地上,志愿精神的星火从未熄灭。从“中国的保尔”胡启初创立“杜鹃花小屋”的深情守望,到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躬身践行,奉献的接力棒跨越时光,灼灼生辉。南昌大学的罗志辉、陈煊宇、张睿喆,三位风华正茂的学子,以不同方式投身志愿服务,在社区、赛场与留守儿童的课桌间,书写着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与心灵成长,奏响了一曲动人的青春协奏曲。
一、反哺母校的“引路人”,在分享中点亮梦想星火
图为罗志辉和高中母校学弟学妹的合影
“我希望成为一座桥,连接中学的懵懂与大学的广阔。”罗志辉深知高中生在升学抉择时的迷茫。他精心准备宣讲内容,不仅分享学习经验,更着重讲述医学生的责任与使命,用亲身经历诠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互动环节,他耐心解答关于专业选择、校园生活的疑问,鼓励学弟学妹们勇敢追梦。看着孩子们眼中被点燃的光彩,罗志辉感受到付出的价值:“志愿宣讲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梦想种子的播撒。当看到他们因我的分享而目标更清晰、脚步更坚定,那份满足感无可替代。”这张洋溢着青春自信、在讲台上挥洒热情的面孔,正是青年榜样力量最生动的注脚。
二、赛场内外的“全能手”,于细微处传递城市温度
南昌大学先进制造学院2023级学生陈煊宇的志愿服务履历,像一幅多彩的画卷,展现着青年服务社会的广度与温度。从“善行100”劝募活动中为乡村儿童筹集爱心包裹的执着身影,到图书馆里细心整理书籍、为读者营造宁静环境的专注姿态;从参与“南二代”亲子游园会,助力教职工家庭共享温馨时光,到投身“江西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帮助市民跨越“数字鸿沟”,他的足迹遍布城市各个需要关怀的角落。
其中,2023年首届江西省听力残疾人乒乓球交流会上的经历尤为独特。作为赛事志愿者,陈煊宇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运动员。沟通的障碍并未成为服务的壁垒。他用心观察,积极学习简单手语,通过真诚的微笑、耐心的肢体语言和清晰的文字提示,为听障运动员提供贴心的服务。赛场上,他敏锐地捕捉运动员的需求,合理解决比赛双方之间的判罚“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核心是‘看见’需求,并用心回应。无声的世界里,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及时的援手,就是最温暖的语言。”陈煊宇在多元化的志愿服务中锤炼了能力,更磨砺出一颗细腻感知社会需求、乐于在平凡处贡献力量的赤子之心。
三、杜鹃花小屋的“传承者”,用爱与笔墨续写守望篇章
对于南昌大学际銮书院2024级学生张睿喆而言,“志愿者”的身份承载着特殊的情感与使命。他正是从“杜鹃花小屋”走出的孩子之一。当年,在胡启初老师和其他志愿者的关爱与陪伴下,他在那个温暖的“守望之家”学习知识、练习书法,度过了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时光。胡老师坐着轮椅、脚套塑料袋冒暴雨前来上课的震撼一幕,以及胡老师离世后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无私大爱,早已深深刻入他的灵魂。
图为张睿喆指导孩子们练习书法
每个假期,他风雨无阻地回到这个梦开始的地方,耐心地指导新一代的孩子们执笔、运墨。“我从杜鹃花小屋长大,也想化作春泥更护花。胡老师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现在,轮到我为弟弟妹妹们遮风挡雨了。这份爱的接力,我会一直跑下去。”张睿喆的志愿服务时长已超200小时,他的故事,是“启初精神”最鲜活、最动人的延续。
罗志辉的宣讲台、陈煊宇的多元服务场域、张睿喆深情守护的杜鹃花小屋——三位南昌大学学子以不同的方式,将青春的热忱融入志愿服务的时代洪流。罗志辉在知识分享中点燃希望,陈煊宇于细微服务中传递城市温度,张睿喆则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深情,完成了爱心的接力和崇高精神的传承。
他们的故事,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响应时代召唤的缩影。从胡启初老师身残志坚、燃尽生命照亮留守儿童的灯塔之光,到张睿喆们自觉扛起责任、将奉献融入血脉的青春行动,志愿精神在赣鄱大地生生不息。这精神,体现在罗志辉反哺母校的赤诚里,蕴含在陈煊宇服务多元群体的坚持中,更闪耀在张睿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坚定传承里。它深刻诠释了党对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殷切期望。当青春选择将根系深植于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土壤,必将在奉献与奋斗的枝头,绽放出最绚丽的生命之花,照亮时代前行的漫漫长路,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3级临床医学专业:罗志辉,南昌大学先进制造学院2023级车辆工程专业:陈煊宇,南昌大学际銮书院2024级综合实验班:张睿喆)